Red-whiskered Bulbul
English name:Red-whiskered Bulbul
Scientific name:Pycnonotus jocosus
【简介】
红耳鹎(学名:Pycnonotus jocosus),又称红颊鹎,属雀形目鹎科鹎属的鸟类。这一中等体型的鸣禽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原生亚洲热带区域,如印度、尼泊尔、中南半岛等,并被引入到世界各地的热带地区。
【外形特征】
红耳鹎体长17至23厘米,体重24至31克(雄鸟)与26至28克(雌鸟)。它们的特点是上体棕色,下体灰白,并带有中央为白的黑色脸侧斑纹及眼圈,眼睛后方显著的是红色斑块,形似胡须。其黑色的羽毛冠稳居头顶。腹部白色,有些部分呈现淡淡的棕色。它们的尾巴尖端白色,除了内侧最中间的两根尾羽以外,其余的尾羽尖端都是白色的。尾部下方的羽毛为鲜艳的红色。
【生活习性】
红耳鹎主要栖息在轻度林木覆盖及开阔地带,如灌木丛、果园、森林边沿、城镇公园和农田附近,常常集成10到30只的小群活动。红耳鹎主要以水果、浆果、花蜜、种子及少量昆虫为食,得益于宽广的地理分布和多样的栖息地选择,它们能够灵活地调整食物来源。
【鸣叫特征】
本文未提及红耳鹎的具体鸣叫特征。
【繁殖习性】
红耳鹎的繁殖季节一般在4月至8月间。红耳鹎会建巢于灌木或低矮树上的枝权间,巢通常由细枯枝、枯草、树叶等材料构成并内垫柔软物。它们每窝产卵数量在2至4枚之间,历时12到14天孵化。
【外型辨识】
本文未提及红耳鹎的具体外型辨识特征。
【物种区别】
本文未提及红耳鹎与其他鸟类的区别。
【保护状况】
在IUCN名录上,红耳鹎被列为无危物种。在中国,它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由于其美丽的羽色和悦耳的鸣叫,红耳鹎长期以来还被用作观赏鸟。
【地理分布】
红耳鹎曾在中国东南部等地区广泛分布,但随着自然环境的改变及人为捕猎,种群数量出现了下降趋势,所以需要适当保护。针对其生态需求,人类需加强对红耳鹎的栖息地保护,减少对自然生态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