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ian Red-eyed Bulbul
English name:Asian Red-eyed Bulbul
Scientific name:Pycnonotus brunneus
【简介】
红眼褐鹎(Pycnonotus brunneus),属于雀形目鹎科鹎属,广泛分布于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其显著特征是淡红色的眼睛和均匀的棕色羽毛。
【外形特征】
红眼褐鹎全长约19厘米,体重范围为20至37克。全身呈棕色,头部(除喉咙外)和上体为温暖橄榄棕色,翅膀有微弱的亮绿色边缘。下体呈较浅的灰棕色,边缘有淡黄色。虹膜呈红色或奶油色。具有暗棕色至暗红棕色的喙部和棕色至红棕色的腿部。
【鸣叫特征】
这种鸟的鸣叫为一系列高音的泡泡音,以 "pri-pri-pri-pri-pri-pit-pit" 结尾,音节迅速升高,还经常发出短暂的颤音、啾啾声和短促尖锐的 "chirrup" 或 "whit-it!"。
【生活习性】
红眼褐鹎栖息于常绿阔叶林和泥炭沼泽森林,尤其于森林边缘和次生林中常见。此外也在低地及山坡地带栖息,一般海拔在450米以下,某些地区可达1300米。它们主要食用果实、浆果、种子及无脊椎动物。还经常参与混合物种觅食群活动。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在2月至10月间。雌鸟筑造的巢呈深开杯状,用宽叶、叶柄、草条等材料构建,内衬细小的纤维。巢通常建在距地面0.5至5米的高度,各种位置均可。每窝产卵2枚,但具体孵化和幼鸟离巢时间尚不明确。
【外型辨识】
红眼褐鹎与Pycnonotus erythropthalmos在显著特征上存在差异,如后者具有醒目眼环且冠部、背部颜色更亮、臀部带有红色调以及胸部颜色更偏棕色。幼红眼褐鹎的上体和翼羽颜色较浅,虹膜颜色为淡灰色或灰棕色。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红色名录,红眼褐鹎被列为无危物种(LC)。在苏门答腊等地,由于低地森林的丧失,部分区域的数量可能有所下降。然而在诸多保护区范围内种群依然稳定存在。尽管种群受到一定程度的栖息地破坏,但全球数量并未面临严重威胁。
【地理分布】
红眼褐鹎广泛栖息于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东南亚多国,如: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和爪哇岛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