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y-fronted Honeyeater
English name:Grey-fronted Honeyeater
Scientific name:Ptilotula plumula
【地理分布】
澳洲灰额吸蜜鸟(英文名:Grey-fronted Honeyeater,学名:Ptilotula plumula)是雀形目吸蜜鸟科黄痣吸蜜鸟属的鸟类。分布于澳大利亚内陆,主要在南澳、西澳、北领地和昆士兰州西北部,但避开塔斯马尼亚州的北部和南部。
【外形特征】
成年澳洲灰额吸蜜鸟体长14至16.5厘米,体重11至27.5克不等。头部呈现出橄榄黄色,顶部和侧面颜色偏深,前额略为灰色,黑色眼圈与耳围形成明显的条纹。颈部有黄色羽簇环绕,上体则被浅灰褐色覆盖,翼上带淡橄榄色边缘;尾部灰橄榄色,带有绿橄榄色侧边。下体偏白色,但包含鲜明的黄色色调,伴有淡褐色条纹。幼鸟比成鸟颜色更深,上体较小有棕色,颈羽更淡,喙部呈灰色并带有黄色基部。
【鸣叫特征】
澳洲灰额吸蜜鸟发出尖锐、刺耳的连续叫声,包含一些滚动的语调与响亮的叫声。雄鸟的歌声类似于金丝雀,飞行时发出响亮、尖锐、几乎嘶哑的“it-wirt”、“wirt, wirt, wirt”,或“it-wit it it”等声音。
【生活习性】
这种鸟类栖息在开阔林地和低矮密集的mallee桉树林或灌木丛中,偶尔出现在半干旱灌木地或mulga林地。在内陆,它们更偏好低矮河岸植被或大草原桉树林。它们的饮食主要包括花蜜,尤其偏爱如Eucalyptus、Eremophila和槲寄生的花朵,同时也会捕食昆虫、蜘蛛、果实和种子。觅食行为多单独或成对,有时亦会偶尔组群。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集中在冬季至春季。筑巢过程使用细草、蜘蛛网、植物纤维或细碎树皮作为材料,以植物绒毛、羽毛或毛发来铺衬。巢穴悬挂于树梢或枝条间,高程大约为0.6至6.6米。每窝通常产2枚蛋,孵化期约为14至15天,双亲共同照顾幼鸟,喂养期约为12至15天。此外,它们的巢可能被淡色杜鹃和霍氏金鹃寄生。
【外型辨识】
澳洲灰额吸蜜鸟的外观与黄痣吸蜜鸟很相似,但后者下体颜色更暗,并拥有明显的细长弯曲黄色颈标记。另外,灰额吸蜜鸟的额部灰斑较隐蔽,头顶部放则是橄榄黄色,而耳后的黑色线条则更宽。
【保护状况】
IUCN将其评为“无危”(LC),尽管曾经在维多利亚州被列为“濒危”。这一改变的原因可能是伐木活动为灰额吸蜜鸟的再生mallee环境提供了有利条件,相较于过去可能有所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