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rnean Wren-Babbler
English name:Bornean Wren-Babbler
Scientific name:Ptilocichla leucogrammica
【简介】
加里曼丹地鹛(学名:Ptilocichla leucogrammica)隶属于雀形目幽鹛科地鹛属,主要分布于婆罗洲,为依赖原始低地森林生存的物种。近年来,由于栖息地频繁被破坏及砍伐,这种地鹛的种群数量正在逐渐减少,并且分布区域变得日益破碎化。
【外形特征】
加里曼丹地鹛具有较成熟且健壮的体型,体重约37至42克,体长约15至16厘米。其头部顶部为暗橄榄褐色,并带有模糊的黑色斑点;背部为均匀的栗褐色,上翼和臀部部分呈浓烈的栗色。头部侧面有斑驳线条与条纹,下巴、亚颊带和喉咙为灰白色,均匀分布着微小的黑色斑点,外加有断续的黑色颊线。胸部至腹部的羽毛呈现黑色,以宽壮的白色圆端条纹装饰,从上至下逐渐变为淡赭石色的侧腹、大腿和腹股沟。其虹膜颜色为深棕色,上嘴为黑色,下嘴浅灰色,腿呈灰色。与相似的物种——条纹地鹛相比,该物种体型更大,喙和颈部较之更长,顶冠颜色对比更为显著,栗色背部更丰富,而腹部的黑白条纹则较短。雄性和雌性特征相似,而幼体的颜色上部比成鸟会稍少一些赤褐色,顶冠的条纹也相对较浅。
【生活习性】
加里曼丹地鹛栖息于原始、次生甚至偶尔新砍伐的低地阔叶常绿龙脑香林,更适合泥炭沼泽森林内Shorea alba为主要植株的环境,海拔40至600米的高地酸性森林亦为其宜居之地。活动于溪谷与干涸的河谷附近。这种地鹛对于栖息地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极其敏感于伐木作业及森林的干扰,一旦遭受严重干扰,其数量就会显著下降,在伐木后的森林中密度随之减少。
【鸣叫特征】
加里曼丹地鹛的独特鸣叫简单而哀伤,由一系列清亮的双音哨声组成,声音似“doooo-deeee”,叫声中还含有嘶哑的“churr”或“prr prr”。
【保护状况】
此类地鹛于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被列为VU(易危),这是因为它们的分布区域较为狭窄,且非常难以适应严重的栖息地退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伐木的普及及低地森林破坏的加剧,几乎所有的原始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或消灭,这进一步威胁了它们的生存。已有记录的40个地点中,仅在1980年后仍有现存的地鹛的有9处。考虑到其无法穿越不适宜的栖息环境,所分布的不同种群之间的隔离程度非常高。
【地理分布】
加里曼丹地鹛主要存在于婆罗洲。在马来西亚沙巴州的丹南谷保护区、塔邦野生动物保护区,在沙捞越的木鲁山、巴唐艾和西米拉焦国家公园以及萨蒙萨姆保护区,同时括伸到文莱的乌鲁特姆布隆国家公园,以及印尼加里曼丹的卡扬门塔朗、库台和帕隆山国家公园。它们分布在亚太地区的诸多岛屿,涵盖不过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尼苏门答腊、爪哇、巴布亚新几内亚及其周边近岸群岛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