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te-capped Fruit Dove
English name:White-capped Fruit Dove
Scientific name:Ptilinopus dupetithouarsii
【简介】
白顶果鸠(学名:Ptilinopus dupetithouarsii),又被称为White-capped Fruit Dove,是一种属于鸽形目鸠鸽科果鸠属的鸟类。其最初描述由法国自然学家Adolphe-Simon Neboux于1840年提出。白顶果鸠特有于法属波利尼西亚的马克萨斯群岛,共有两个亚种:Ptilinopus d. dupetithouarsii和Ptilinopus d. viridior,分别分布于该群岛的不同岛屿上。
【外形特征】
白顶果鸠体长约20厘米,体重90至110克。其背部和翼上覆羽为黄绿色,前额与头顶为白色,边缘有一条狭窄的橙黄色线;两颊为灰白色;颈背区域呈现出银灰色;胸部有银色斑点,羽毛分叉,基部淡绿黄色;腹部呈现橙色;下尾覆羽鲜黄色;尾羽并带有一段宽大的黄白色带末端;喙呈绿色;腿为红色至紫红色。雌鸟与雄鸟相似,不过色彩较为暗淡。幼鸟色彩更暗,绿色部分更深,头部边缘淡灰色,大多数轮廓羽有黄色边。而亚种viridior的灰色部分偏绿黄色,绿色部分更泛黄色,冠羽带有奶油色特征。
【生活习性】
该物种适应性强,广泛栖息在各种森林类型中,包括农林复合生态区,分布于不同海拔的高度。主要在森林的上层活动,也偶会在小树和灌木丛中觅食。它们可能会飞越峡谷进行长距离的迁徙,飞翔速度快,拍动翅膀时发出嘶嘶声。主要以果实为食,偏好榕树无花果,同时也摄取Cananga、辣椒、番石榴和咖啡豆等食物。值得注意的是,幼鸟可能被喂食昆虫,而成鸟则仅摄食果实。
【鸣叫特征】
白顶果鸠的鸣叫声独特,表现为一系列约14至17个哀婉的拖音‘咕’声,随着鸣叫逐渐加速变短,总体持续时间为8至10秒,类似于“wooOoow..wooOoow..woOoow..wOow..wuw..wuu.wu.wu.wuwuwuwuwu”。
【繁殖习性】
通常在除九月之外的任何时间都能观测到最近离巢的幼鸟。这些鸟巢被筑建在树冠和灌木树上,高度一般在3至20米间,由脆弱的树枝构成一个平台。每次产一枚白色卵,巢筑与繁殖过程都表现出高度的季节性特征。
【外型辨识】
依靠其全身较为显著的白头冠与眼后红或黄色条纹作为显著识别标志。其狭窄的分布区域与其他果鸠种类无重叠,因此相对容易辨认。两个不同的亚种在颜色方面表现出细微差异。
【物种区别】
依据其全身较为显著的白头冠与眼后红或黄色条纹作为显著识别标志。其狭窄的分布区域与其他果鸠种类无重叠,因此相对容易辨认。两个不同的亚种在颜色方面表现出细微差异。
【保护状况】
该物种在马克萨斯群岛数量丰富,但在Hivaoa岛由于引入的美洲雕鸮导致本土鸟类数量下降。如果其他岛屿引入此类捕食者或是其他威胁,可能会对该物种产生潜在威胁。在IUCN的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无危(Least Concern,LC)。
【地理分布】
白顶果鸠仅分布于太平洋的马克萨斯群岛(位于法属波利尼西亚的东北部)。其中包括分布在南方岛屿的Ptilinopus d. dupetithouarsii(如Hiva Oa、Tahuata、Mohotani和Fatuhiva)和分散在北方岛屿的Ptilinopus d. viridior(比如Nuku Huka、Ua Huka和Ua P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