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stnut-throated Huet-huet
English name:Chestnut-throated Huet-huet
Scientific name:Pteroptochos castaneus
【简介】
栗喉隐窜鸟(学名:Pteroptochos castaneus),又称Chestnut-throated Huet-huet,归属于雀形目,为窜鸟科隐窜鸟属的一员。其体重约为165克,是rhinocryptid中体型较大的物种之一。该物种分布于南美洲智利中部及阿根廷中西部,栖息地主要包括地中海气候区和温带森林。
【外形特征】
栗喉隐窜鸟身形健壮,大约23厘米长。雄鸟体重在158-185克之间,雌鸟则在130-175克之间。其头部的前冠、眉毛线条、下背及尾部均呈现栗色,尾部覆羽带有淡淡的斑点;耳羽及背部为蓝灰色,尾巴呈深灰黑色,翅膀则为深棕色,大覆羽末端带有浅色的条纹。栗喉隐窜鸟的喉咙和胸部为栗色,腹部残留部分和侧面则有黑色与红褐色相间的斑纹。虹膜为深棕色,周遭皮肤呈粉白色,脚部为黑色,喙也为黑色。成鸟的特征中,前冠带有褪色的黑纹,头部侧面混合了亮栗色和黑褐色,大覆羽尖端则有黑色边缘的浅色斑点。
【鸣叫特征】
栗喉隐窜鸟的歌声为二重奏形式,由一系列22到31个音符构成,持续时间为5到7秒,频率介于420至550赫兹之间,速度均匀或略微加快,每秒4到5个音符,音调先提高后保持稳定。在遇到潜在威胁时,会发出明亮且传播开来的报警声,音符为“huet”,频带为1000赫兹,每秒2个音符,通常间隔1到2秒。此外,还能发出连续的鼻音“wehk!”,以及带有多个可听谐波的单音“huet”。
【生活习性】
该鸟类栖息于潮湿森林、森林边缘以及次生林地等环境中。在Neuquén地区,常出现在有大量巨石和岩石溪流的Nothofagus obliqua森林,有时也会在更加干燥、半开放植被中的Austrocedrus chilensis森林中发现。主要在地面及其附近觅食,使用一只脚扒刮地面搜索昆虫和种子,有时也会类似须隐窜鸟的站姿,站立于裸露的巨石上。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一般发生在11月或12月。在其巢穴内,每个巢都是草制成的开放杯状结构,放置在河岸或树木内部洞穴的末端,洞穴一般长度在0.5至2米之间。洞穴挖掘于河岸处,偶尔也在离地高的树干洞内。通常,每窝产两枚卵,卵尺寸大约为35.6毫米宽和27.9毫米长。
【外型辨识】
同属隐窜鸟科黑喉隐窜鸟相比,栗喉隐窜鸟喉咙和胸部更为栗色,翅膀上有着显目的白色条纹。两个物种的自然范围没有重复相交的区域。
【保护状况】
2009年IUCN鸟类红色名录中,栗喉隐窜鸟被列为无危(LC)。其地理分布限于智利中南部的Colchagua至Rio Bío Bío地区,及其对应的阿根廷西Neuquén地区。在包括智利Laguna de Laja国家公园在内的数个保护区都有其踪迹,而在阿根廷分布则仅限间隔性的地理区域内,如Lagunas de Epulaufquén旅游森林保护区(面积约为75平方公里)。
【地理分布】
栗喉隐窜鸟主要分布在南美洲智利中部及阿根廷中西部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