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rumped Parrot
English name:Blue-rumped Parrot
Scientific name:Psittinus cyanurus
【简介】
蓝腰鹦鹉(学名:Psittinus cyanurus)是一种小型鹦鹉,体长约20厘米,尾部短。
【外形特征】
雄性成鸟的头部和背部为蓝色,背部后方和臀部区域也呈现蓝色,上喙为红色,翅膀下覆羽呈现红色,且翼覆羽边缘带有黄色。肩部有红色斑块,背部有黑色斑点。雌鸟的头部呈灰褐色,喙部较深色,缺乏雄鸟身上的鲜艳色彩。
【生活习性】
蓝腰鹦鹉栖息于低海拔森林,通常不超过700米;有时可见于1300米以上的海拔。它们倾向于在森林、林地边缘和种植园如油棕榈、橡胶和椰子园等环境中活动。蓝腰鹦鹉常结成中等大小的群体,觅食以水果、种子和花朵为主。
【鸣叫特征】
蓝腰鹦鹉的鸣叫声相较其他鹦鹉更为悦耳动听,其叫声包括音乐般的口哨声,如尖锐的“chi chi chi”或“whee-chi-chi”和“chew-ee”声。
【繁殖习性】
繁殖期内,蓝腰鹦鹉通常筑巢在高至30米的活树洞穴中,如Shorea树种,雌鸟每次产卵3枚,卵的大小约在23.1至26.5毫米长,以及20.3至21.3毫米宽。在婆罗洲,繁殖季节一般从5月至9月。
【外型辨识】
蓝腰鹦鹉目前被分为三个不同的亚种:P. c. cyanurus(缅甸最南端、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婆罗洲、苏门答腊)、P. c. pontius(印度尼西亚的门威群岛的赛坡特岛)和P. c. abbottii(印尼的锡米卢岛上)。其中P. c. abbottii因有较显著的区别,自2021年起被识别为独立的物种——锡米卢鹦鹉。
【保护状况】
蓝腰鹦鹉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记载,蓝腰鹦鹉被归类为近危,这表明该物种可能在未来面临灭绝的风险。
【地理分布】
蓝腰鹦鹉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包括缅甸最南部、泰国半岛、马来西亚、婆罗洲、苏门答腊岛及其周边岛屿。在中国地区,2005年曾于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发现一只雄鸟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