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mson-fronted Barbet
English name:Crimson-fronted Barbet
Scientific name:Psilopogon rubricapillus
【简介】
斯里兰卡拟啄木鸟(Crimson-fronted Barbet,学名:Psilopogon rubricapillus)属于鴷形目下拟啄木鸟科的一种鸟类。该物种仅见于斯里兰卡的热带湿润低地森林。
【外形特征】
斯里兰卡拟啄木鸟体型较小,平均长约16至17厘米,体重32至39.5克,整体以绿为主,伴有鲜明的特征。雄鸟拥有鲜红的前额,眼周有金黄色斑点,眼后方有一条黑色条纹,面部后侧有蓝色线条,喉部为金橙色,胸部带有橙红色斑点。雌鸟的橙红色胸部色彩则相对较淡。而幼鸟体色整体较暗淡,缺乏明显的标记,颈部色彩较浅,下体接近全绿。
【生活习性】
斯里兰卡拟啄木鸟偏爱含有树木的森林、果园和城市花园等环境,能容忍农业地区,包括农田树丛中的树木。它们主要在低地湿润区域活动,有时在较为干燥的区域也能发现它们的身影,栖居最高可达海拔1300米左右。主要以无花果、其他水果、浆果以及小型昆虫如毛虫、蛀虫幼虫、蚂蚁和飞蚁为食。
【鸣叫特征】
斯里兰卡拟啄木鸟叫声为一种连续的“pop-pop-pop-pop”音,每秒约6个音节,中间有短暂的停顿。有时这种叫声可以持续5分钟及以上。此外,该鸟还会发出缓慢单一的“Whup”音,每秒少于1次,音质柔和。
【繁殖习性】
斯里兰卡拟啄木鸟繁殖季节为从12月至次年9月期间。它们选择腐朽的椰子树洞筑巢,有时会被其他鸟类所破坏。由于繁殖行为的具体生态数据不足,这种鸟与近缘种马拉巴拟啄木鸟可能有相似的繁殖周期。
【外型辨识】
区别于其他类似种类,斯里兰卡拟啄木鸟体型较小,额部鲜红为其显著标志,腹部没有条纹,这些都能帮助与其他拟啄木鸟区别开来,而雌雄鸟之间差异主要在于胸部橙红色的亮度。
【保护状况】
斯里兰卡拟啄木鸟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无危物种(LC)。但在一些干旱地区,种群分布较为稀疏。尽管适应性强,该物种仍面临栖息地退化和破坏的风险,在法律执行和国家公园保护不足的情况下尤其显著。目前它们分布在多个保护区内,如辛哈拉贾(Sinharaja)森林保护区和乌达瓦拉维(Uda Walawe)国家公园。
【地理分布】
斯里兰卡拟啄木鸟仅见于斯里兰卡,栖息在低地湿润森林以及部分的干旱区域,最高海拔可达13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