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e-tufted Barbet
English name:Fire-tufted Barbet
Scientific name:Psilopogon pyrolophus
【简介】
火簇拟啄木鸟(学名:Psilopogon pyrolophus)属于䴕形目拟啄木鸟科下的一个物种。这种鸟类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的热带湿润低地和山地森林。
【外形特征】
该鸟种主要呈现绿体色。雄鸟背部有棕红色鳞片,前额有一条明显的白色带纹。拥有一条亮黄色的颈部宽带,继之为锐利连续的几个黑线条纹,犹如围了一串艳丽的项链。灰色面部和黑色中央的喙,且喙尖中央有一黑竖线细细刻出。成年火簇拟啄木鸟的整体长度为28厘米。
【鸣叫特征】
它的鸣叫声经常被描述为似蝉鸣,可以持续3至8秒,从每秒1-2个音符的速度逐渐加快到12-14个音符,最终停止在音调稍作弱化。此鸟还可能发出声音为“茨尼克”和“特恩克”的清脆声。
【生活习性】
通常栖息于海拔1070至2010米的常绿阔叶林内。其食谱多样,包括各种无花果、其他果实、大型节肢动物和昆虫。火簇拟啄木鸟倾向于成对或家庭群出没,并有时加入多种鸟种的觅食群体。同时它还会驱赶小型的拟啄木鸟种类。
【繁殖习性】
繁殖期从1月延续到9月中旬。繁殖期间,雄鸟会展开激烈的对抗鸣叫,并可能进行抓咬行为。最终由雄鸟与雌鸟共同在离地面4米以上树干或枯枝内挖掘巢穴,巢内通常有2枚卵。孵化期的具体时长未知,但亲鸟轮流喂养幼鸟,并且在离巢后的5至8天内,幼鸟便会开始学习独立觅食。
【外型辨识】
主要依据羽冠区分性别。雄鸟顶部的羽冠羽毛呈现出鲜亮的橙色,而雌鸟则无此特征;且幼鸟看起来较暗沉,颈部带状物模糊不清,冠部和胸前区域呈现灰黑色,两者的鼻部羽簇颜色主要为白色。
【保护状况】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该物种被认为无危(LC)。
【地理分布】
火簇拟啄木鸟在马来半岛山区与苏门答腊广泛分布,至于还出现在泰国最南端的发现,目前尚未确凿。爪哇西部的鸟种被认为是逃跑或放生笼养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