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ICIFORMES > Megalaimidae > Psilopogon > Coppersmith Barbet
Coppersmith Barbet

Coppersmith Barbet

English name:Coppersmith Barbet

Scientific name:Psilopogon haemacephalus

【简介】
学名:Megalaima haemacephala(有时也以Psilopogon haemacephalus标示)

英文名:Coppersmith Barbet

物种概述:赤胸拟啄木鸟属须鴷科、拟啄木鸟属,学名Megalaima haemacephala,亦称铜匠鸟。因其特色响亮的“tuk”叫声得名,鸣声具备金属质感,仿佛铜匠的工作声音。该物种已入列国家林业局2000年的《国家保护的有益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外形特征】
体形约15至17厘米,体重30至52.6克。红头、黄颊及鲜黄喉,全身饰满绿色羽毛,雌鸟色泽较为柔和,幼鸟发型初期颜色较浅淡,喉部条纹模糊,鼻孔色浅,展示出个性鲜明的色彩对比。头部、胸部红色和头部黄色的鲜艳颜色是其主要辨识特征。不同亚种在颜色强度、斑块宽度及黑色顶冠带方面存在差异。

【鸣叫特征】
其独特的“tuk…tuk…tuk”鸣叫声频显金属质感,平均每分钟可达80至200次,在冬季期间很少发声。

【生活习性】
偏爱宽广地带,栖息于森林边缘、种植园、果园、城镇甚至村庄的花园等环境,主要活动在低地和山脚区域,最高可达海拔1500米。主要以果实、种子为食,并兼吃昆虫,如蟋蟀、白蚁和甲虫,果实在丰收的季节也会相聚聚集。有时甚至进行联合活动,与非洲绿拟啄木鸟和斑拟啄木鸟一同进食。

【繁殖习性】
繁殖期通常在3-5月,选址通常为处于腐朽或死亡阶段的树木、枝干或栏栅柱开设巢穴,洞口直径3.8至5厘米,深度15至80厘米不等,每次产出2至4枚卵,孵化周期大约为12至14天。巢穴由雌雄鸟共同挖掘,双亲负责孵化和抚育,幼鸟出生后约35天离巢。

【外型辨识】
赤胸拟啄木鸟的保护级别列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名录的无危(LC)。中国分布主要集中在云南的西部和南部,其广泛的地理界区涵盖巴基斯坦至中国南部、菲律宾、苏门答腊、爪哇及巴厘岛等区域。

【物种区别】
该物种包括以下主要亚种:
1. M. h. indica:占据中国云南、印度与中国交界地区。
2. M. h. delica:居住在苏门答腊。
3. M. h. rosea:是爪哇岛的常住居民。
4. M. h. haemacephala:原产于菲律宾。
5. 其他多个地理特定的亚种,分散在东南亚地区。

【保护状况】

【地理分布】
赤胸拟啄木鸟在中国区域内主要分布于云南的多个地区, 而其全球分布则扩展至孟加拉、柬埔寨、印度及印度尼西亚等地。在某些地区,赤胸拟啄木鸟的繁殖竞争可能面临来自非洲绿拟啄木鸟的压力,后者会驱赶或摧毁赤胸拟啄木鸟的筑巢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