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lden-throated Barbet
English name:Golden-throated Barbet
Scientific name:Psilopogon franklinii
【简介】
金喉拟啄木鸟(英文名:Golden-throated Barbet,学名:Psilopogon franklinii),系䴕科、拟啄木鸟科成员,火簇拟䴕属鸟类。特有东南亚,广泛分布于尼泊尔中部至越南北部、马来半岛及中国云南、西藏等地的海拔900至2700米的森林中,偏好陡峭且植被茂盛的山谷环境。
【外形特征】
金喉拟啄木鸟体长为20.5-23.5厘米,体重在50-101克之间。其头部明显,两侧有宽阔的黑色眼带及灰白色的脸颊,以及黄黑杂色的冠羽;颈部下有淡黄色或橙色斑块,雄性上喉呈深金色,下喉较淡,雌性翼部色彩呈现蓝色或紫罗兰色。幼鸟颜色暗淡,绿色为主,缺乏明亮色彩及黑色细节。
【鸣叫特征】
鸣叫多样,始自颤音,常变换成完全的颤音歌声,或以颤音后接“tuk”音,又或双音节、三音节的“tu-KEE-ow”音,可达每分钟58-65次,特别是繁殖季节。
【生活习性】
食物以果实为主,尤其偏好无花果、浆果和番石榴,偶尔取食昆虫。栖息高度多位于树冠层,但偶见于下层低枝间。繁殖季从三月到八月,鸟类多结群访问结果树,最大集结约30只。
【繁殖习性】
金喉拟啄木鸟繁殖期在3月到8月,首选腐烂树木或树桩筑巢,高度差异2至6米,巢室直径约8厘米。每窝产卵2-5个,孵化大小25-29毫米乘以18-22毫米,双亲共同孵化并喂养雏鸟,孵化期和育雏期未知。
【外型辨识】
金喉拟啄木鸟的翼部色彩及喉部特征明显,与相似的拟啄木鸟属鸟类,比如马来拟啄木鸟和蓝喉拟啄木鸟,在海拔表现为显著差异,国家林业保护部门已将其列为受到保护的、在科学研究上有重要价值的。
【保护状况】
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评为低危(Least Concern)。
【地理分布】
金喉拟啄木鸟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特别是从尼泊尔中部至越南北部、印度、缅甸、泰国及马来半岛。存在中国云南、西藏等地区的天然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