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eared Barbet
English name:Black-eared Barbet
Scientific name:Psilopogon duvaucelii
【简介】
黑耳拟啄木鸟,学名Psilopogon duvaucelii,是䴕形目拟啄木鸟科火簇拟䴕属的一种小型鸟类。主要栖息地包括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和婆罗洲的低地及山脚地区的茂密阔叶林。黑耳拟啄木鸟因其鲜艳的羽毛和穿透力强的鸣声而被人们熟知。
【外形特征】
作为小型鸟类,黑耳拟啄木鸟长约16至17厘米,体重介于26.3至37克之间。头部为橄榄绿色,脸部有蓝色的喉咙和颈背,黑色喙,眼睛周围有显著的黑色条纹,以及眼睛下方被黑色环绕的红色斑点。幼鸟整体呈绿色,少有成鸟那种复杂的脸纹,但有时可在冠部和喉咙看到蓝色的痕迹。雄性和雌性在外观上相似。
【生活习性】
黑耳拟啄木鸟主要栖息在低地和山脚的茂密阔叶林中,最高可达1200米海拔。这些鸟一般在树冠层活动,倾向于选择腐朽或空心树木的洞穴作为筑巢地。它们通常以水果和昆虫为食,不过具体的饮食构成仍需进一步研究以确认。
【鸣叫特征】
黑耳拟啄木鸟以高辨识度的鸣叫声闻名,鸣声穿透力强,由一系列单音或双音的啾鸣构成,类似蛙声,有时也会发出连续上升的尖叫声:“weet, weet, weet。”
【繁殖习性】
黑耳拟啄木鸟的繁殖季通常在4月至7月发生在马来西亚;而在苏门答腊和婆罗洲则可能会延长至8月。它们在腐烂或空心树木中挖掘巢穴,筑巢的深度约20.5厘米,直径约3厘米,内部铺着木屑。具体每窝的产卵数量尚未明确,孵化期约为13至14天,幼鸟在巢中停留大约32至34天后便会离巢,正式开始独立生活。
【外型辨识】
黑耳拟啄木鸟与蓝耳拟啄木鸟在泰国南部和马来西亚北部区域有部分重叠,在此情况下,可以通过黑耳拟啄木鸟特殊的头部图案(包括蓝喉、黑前额、红面部和脸颊斑点等)轻松区分两者。在婆罗洲,它与分布相似的加里曼丹拟啄木鸟也有一定的区别,其特点是后者生于较高海拔地区,且有黑色喉咙和红色的喉咙斑点,以及眼下的黄色标记和红色的冠部。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的评估,黑耳拟啄木鸟的保护级别为LC(无危)。
【地理分布】
黑耳拟啄木鸟广泛分布在马来半岛西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和婆罗洲地区。曾一度被认为是蓝耳拟啄木鸟及黄耳拟啄木鸟同一物种中的成员;然而,研究表明这三个鸟类实际上是独立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