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throated Barbet
English name:Blue-throated Barbet
Scientific name:Psilopogon asiaticus
【简介】
蓝喉拟啄木鸟(学名:Psilopogon asiaticus)属于须鴷科,拟啄木鸟属。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麓至东南亚地区。
【外形特征】
蓝喉拟啄木鸟体长约22-23厘米,体重在61-103克之间。雌雄的区别在于雄鸟的额顶部边缘为黑色,而雌鸟可能缺乏红色的侧胸斑。幼鸟的颜色较为暗淡,头部图案不鲜明,红色部分呈现橙色,蓝色和黑色部分较暗,背部和腹部的绿色也较深。
【鸣叫特征】
蓝喉拟啄木鸟能发出重复的三到四音节“took-o-rrook!”的叫声。其歌声柔和且较为安静,与棕头绿拟啄木鸟和斑头绿拟啄木鸟不同。
【生活习性】
这种鸟类主要栖息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热带雨林里,常见于低地和山脚地带。它们适应性强,偶尔也会进入城镇中的果树区域觅食,而不仅仅局限于森林中。食物来源广泛,包括各种榕树和其他树种的果实、种子,以及少量的昆虫。
【繁殖习性】
蓝喉拟啄木鸟的繁殖期从3月至7月,有时在南方和低海拔地区可持续到更晚,并且有双窝繁殖的记录。巢穴通常由雄鸟和雌鸟共同挖掘,位置在1.5至8米高的枯木或树枝,巢室宽约10至15厘米。每窝产卵2至5枚,主要是3至4枚白色卵,大小约为26.7至31毫米×19.3至23毫米。孵化期大约为14天,期间由雌雄轮流承担孵化任务。幼鸟生长迅速。
【外型辨识】
与休氏拟啄木鸟的区别在于其冠部图案和全蓝色的面颊和喉咙,而没有黑色条纹。幼鸟和成鸟在颜色上有明显差异。
【保护状况】
蓝喉拟啄木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无危物种(IUCN 2016年 ver 3.1),但在其分布的中国西南部分地区和南方,需要加强保护措施。
【地理分布】
该物种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分地区、南部广西以及巴基斯坦东北部至越南中部,包括缅甸。常出现在中低山地、丘陵、沟谷及山脚平原地带的常绿阔叶林里,偶尔也可见于林缘或城镇附近的乔木树上。
【亚种分化】
蓝喉拟啄木鸟的亚种包括蓝喉拟啄木鸟指名亚种(Psilopogon asiaticus asiatica)、蓝喉拟啄木鸟云南亚种(Psilopogon asiaticus davisoni)、蓝喉拟啄木鸟泰国亚种(Psilopogon asiaticus chersone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