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naped Ibis
English name:Red-naped Ibis
Scientific name:Pseudibis papillosa
【简介】
黑鹮是鹈形目鹮科的一种鸟类,因其头部具有的独特红疣特征而闻名。主要分布在印度次大陆,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尔的荒漠和农田地区,偶尔也会出现在城市环境中。
【外形特征】
黑鹮体型较大,体长约60至68厘米,翼展可达90至115厘米。全身羽毛为灰褐色,飞羽和尾羽呈现黑色并带有蓝绿色光泽。头部裸露,呈黑色,后枕部呈淡蓝色,与红斑相接。虹膜为橙红色,脚和趾呈淡桃红色,翅膀上还有明显的白色斑块。幼鸟则呈现暗棕色,头顶羽毛覆盖。
【生活习性】
黑鹮栖息于湖边、河岸、沼泽、水稻田和农耕地上,偏好较干燥的耕地和河堤等地区。白天活动,晚上则群居休息。主要以昆虫、甲壳类、蝎子、小型脊椎动物以及谷物为食。
【鸣叫特征】
黑鹮在繁殖季节和黄昏活跃,能发出响亮的嘶哑叫声,有时在夜间也可听到,特别是在城市区域。
【繁殖习性】
黑鹮的繁殖季节一般从3月到10月,通常会在高树的平台上筑巢。巢由树枝搭建而成,直径约35至60厘米。每窝可产2至4枚卵,孵化期约25至27天,孵化雏鸟时,雏鸟毛色为灰色。
【外型辨识】
与外观相似的彩鹮相比,黑鹮体型更大,主要区别在于头部具有红疣及肩部的白色斑块,同时在飞行时腿不会超出尾部长度。
【物种区别】
【保护状况】
黑鹮被列为IUCN无危物种,但种群数量正在下降。中国和印度的部分地区认为黑鹮仍较常见。在中国于1989年已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从2021年起升至一级保护级别,并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6年版,列为无危物种。尽管整体种群稳定,但由于栖息地的丧失以及人为猎杀,其数量在某些地区(如巴基斯坦)仍在下降中。尽管面临一些威胁,该物种在印度仍被认为相对稳定,且在一些动物园已成功繁殖。
【地理分布】
黑鹮广泛分布在印度次大陆的平原地区,特别是印度的古吉拉特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和奥里萨邦。近年来,这些鸟类也经常出现在人造结构如电力塔和手机塔上筑巢,成功适应城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