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ELECANIFORMES > Threskiornithidae > Pseudibis > White-shouldered Ibis
White-shouldered Ibis

White-shouldered Ibis

English name:White-shouldered Ibis

Scientific name:Pseudibis davisoni

【简介】
白肩黑鹮的英文名为White-shouldered Ibis,学名为Pseudibis davisoni,属于鹈形目鹮科黑鹮属。

【外形特征】
成鸟高度范围在60至85厘米之间。主要为深褐色羽毛,翅膀和尾部带有金属光泽的蓝色。头部裸露呈暗灰色或蓝色,颈背有一圈浅蓝色裸皮,形成白色的颈部斑环。腿部颜色为深红色,眼睛虹膜为橙红色,喙呈淡灰色。幼鸟的羽毛为深褐色,颈部有棕色羽毛簇,腿部颜色较为淡黄,脚部为浅白色。

【生活习性】
栖息于低地森林边缘、季节性水池、废弃稻田、灌木草地、湖泊以及河流周边。通常在草地和裸露的干森林地带觅食,食物主要为小无脊椎动物、两栖动物、鳗鱼、蛇以及蟹。它们通常是单独、成对或以家庭群体形式活动。

【鸣叫特征】
发出响亮且哀伤的声音,被描述为怪异且非人间的声音。在领地内,会发出嘶哑的“errrrh”或“errrrrroh”声,还可以听到“errrrh owk owk owk owk”、柔和的“ohhaaa ohhaaa”和“errrrrah”以及繁殖时期类似的“klioh klioh”声音。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因地区不同存在差异,尤其在柬埔寨为12月至次年4月。它们会在高树冠层筑巢,巢由树枝和新鲜叶子构成,每窝产卵2至4枚。孵化期约28至31天,由雌鸟负责孵化。孵化后的雏鸟,其腿部颜色较为淡黄,颈部和背部呈蓝白色。育雏期从孵化到离巢约为26至40天。

【外型辨识】
可以通过颈后的白色斑块和深红色的腿来与体型更大且有红色肉瘤的黑鹮区分开。同巨鹮相比较,它的体型较小,头部、颈部、翼覆羽、次级飞羽颜色较浅。

【物种区别】
虽然它与普通黑鹮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但可以通过颈后的白色斑块和深红色的腿来与体型更大且有红色肉瘤的黑鹮区分开。同巨鹮相比较,它的体型较小,头部、颈部、翼覆羽、次级飞羽颜色较浅。

【保护状况】
白肩黑鹮被IUCN评估为CR(极危),目前仅限于印度支那半岛和婆罗洲的某些孤立区域。其分布高度碎片化,在中国的西南部至南部地区已基本消失,现存主要分布在柬埔寨、越南南部、老挝南部及印尼的加里曼丹东部。

【地理分布】
依赖传统农业活动,例如放牧和践踏,激发这种鹮类觅食地的形成。这种鹮类的独特生态位令其成为受保护的重点对象。在中国,白肩黑鹮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物种。而在全球范围内,它也因其濒危状态而受到严格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