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oon Shining Parrot
English name:Maroon Shining Parrot
Scientific name:Prosopeia tabuensis
【简介】
学名:Prosopeia tabuensis,别名:Maroon Shining Parrot。分类为波利尼西亚辉鹦鹉属的小型鹦鹉。
【外形特征】
成年体长45厘米,平均体重280克。头顶至中部深酒红色,面颈部也为深红色,下体暗红栗色。翼覆羽、初级飞羽和尾羽边缘为深蓝色,上体和尾上覆羽油绿色,少数个体尾部和尾上覆羽边缘带有暗酒红色但程度不同。塔妙妮岛亚种(P. t. taviunensis)缺乏明显的蓝色后颈,且翼展较短。雌鸟特征稍逊,喙较小,幼鸟喙色较淡。
【鸣叫特征】
叫声为一系列短促而尖锐的声音,带有明显的鼻音,如“keh!”或“kyah”以及更刺耳的“krreh”。
【生活习性】
栖息于低至高地的次要森林和植物园。食谱广泛,包括30多种食物来源,如Myristica hypargyraea、Psidium guajava等,偶尔也会吃类哺乳幼虫及腐烂木材中的昆虫幼虫。繁殖通常发生在凉爽干燥季节(五月到十月),偏好在枯树洞或棕榈树干的空腔筑巢,每次产2至3枚卵,孵化期25至34天。
【繁殖习性】
繁殖通常发生在五月到十月期间,红胸辉鹦鹉偏好在枯树洞或棕榈树干的空腔筑巢,巢穴材料常为分解中的木屑。平均每次产卵数量2到3枚,孵化期大概需25至34天。雏鸟每天喂养三次,离巢后约7到9周具备初步存活能力。
【外型辨识】
下体颜色相对于绯胸辉鹦鹉更深,头为棕色偏红色,亦拥有一双显著的橙色眼睛。塔妙妮岛亚种缺少明显的蓝色项圈,翼展较短。
【物种区别】
红胸辉鹦鹉的下体颜色比绯胸辉鹦鹉更深,头部呈棕红色且有显著的橙色眼睛;而塔妙妮岛亚种缺少明显蓝色项圈且翼展较短。
【保护状况】
原产地是斐济岛屿(如Vanua Levu和Taveuni岛),以及曾被人为引入的南汤加岛屿。在Tonga,它被称为Koki。其保护状况为IUCN无危(LC类)。
【地理分布】
红胸辉鹦鹉发源于斐济北部(波利尼西亚西南地区)。同时,在南汤加(波利尼西亚中部)的'Eua岛上,也记录到了该种鹦鹉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