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Vangidae > Prionops > Retz's Helmetshrike

Retz's Helmetshrike

English name:Retz's Helmetshrike

Scientific name:Prionops retzii

【简介】
雷氏盔鵙(学名:Prionops retzii),隶属雀形目钩嘴鵙科盔鵙属。这种以黑色和棕色为主的鸟类具有醒目的橙色眼睛、红色腿和眼睑以及橙尖的红喙。通常以群体形式活动,居住在成熟阔叶林、河岸及沿海森林,避开干旱环境。

【外形特征】
雷氏盔鵙体型中等,体长19至24厘米,体重33至61克。头颈部和上背部呈现光泽黑,下腹部黑亮带有小冠羽;而灰棕色则覆盖着下背部、肩部及臀部,尾羽全为黑,显现出明显宽白尖;翅膀的黑羽带有明显的白色中央条纹,飞行时更为显著。喙和眼为红色基线和橙尖;虹膜黄色,带有橙红色眼圈;腿橙色。幼鸟通体灰棕且具淡褐色羽尖,无眼环,眼棕,喙初黑后黄,腿初黑后黄。成年羽衣通常需24个月完成转变。

【生活习性】
雷氏盔鵙偏好湿润的落叶阔叶林,常见于Brachystegia及其他树种的森林,在较干旱地区则多出现在河岸林中。在非繁殖季节也会迁移到孤立的灌木丛、干燥的高草原甚至混合金合欢林、森林、种植园等地方生活。雷氏盔鵙捕食昆虫为主,如甲虫、蝴蝶、蛾、毛虫、蝉、蚱蜢、螳螂、白蚁和小型爬虫。

【鸣叫特征】
雷氏盔鵙拥有丰富多变的鸣叫声,至少可识别16种不同声音。叫声比长冠盔鵙更为响亮和音乐化,包括如口哨声的“tweeoo”等声音;在维护伴侣关系上,二重唱尤为重要。鸣叫常常以群体合唱或特定鸟群的形式出现。

【繁殖习性】
雷氏盔鵯的主要繁殖季节是在东非地区1月至3月以及中南部非洲8月至3月(高峰在9月至10月)。实行一夫一妻制,并且群体合作繁殖,每一成员都参与筑巢及其他繁殖任务。其巢为浅杯型构造,由苔藓、叶片柄、草、藤蔓和薄树皮构成,并用蛛丝加固,内铺细草及树皮丝。一般产卵2至5枚,孵化期约为17天,孵化及喂养阶段同样由整体群体承担。雏鸟在巢内停留约20天,而出巢后至少依赖群体3个月,在7个月时达到完全独立的阶段。

【外型辨识】
与长冠盔鵙相比,雷氏盔鵯的巢位置更高且较浅宽,墙体更为坚固厚实、建造在更高处的树上。叫声模式也具有显著区别。

【保护状况】
雷氏盔鵯在IUCN红名录中的保护级别为LC(无危),但某些地区如津巴布韦的Brachystegia林遭破坏使得其栖息环境受损。

【地理分布】
雷氏盔鵯广泛分布于安哥拉、博茨瓦纳、刚果民主共和国、斯威士兰、肯尼亚、马拉维、莫桑比克、纳米比亚、索马里、南非、坦桑尼亚、赞比亚以及津巴布韦等国。存在四个亚种,各自适应不同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