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Vangidae > Prionops > Grey-crested Helmetshrike
Grey-crested Helmetshrike

Grey-crested Helmetshrike

English name:Grey-crested Helmetshrike

Scientific name:Prionops poliolophus

【简介】
灰冠盔鵙(学名:Prionops poliolophus),属于雀形目钩嘴鵙科盔鵙属的鸟类。其显著特征是独特的灰白色冠羽和鲜明的黑白对比羽毛,广泛分布于非洲肯尼亚西南部和坦桑尼亚西部的适度湿润林地以及草原地带。

【外形特征】
灰冠盔鵙体长约23至26厘米,重约49克。最引人注目的特征在于长达20毫米的灰白色冠羽。前额至眼窝部分冠羽较短,呈灰白色尖端形状,后颈和颈背则呈现深灰色。脸颊后方有一个黑色的新月形斑块。喉部及下巴为灰色,两翼和背部则为带有绿色光泽的黑色。翼上的主飞行羽有宽阔的白色中央条纹,而次级飞行羽的边缘和末端有白色,这些特征使得它在飞行时产生明显的白色斑点。尾羽亦末端呈白色,腹部为白色,并在胸部侧面上有黑色斑点。虹膜呈亮黄色,眼周有一圈橙色;鸟喙黑,并且腿和脚部也呈橙红或粉红色。至于幼鸟的具体外形特征,资料不详,但它们的眼睛通常颜色较暗,冠羽较短且直立。

【鸣叫特征】
这种鸟通常以独特而奇特的齿轮声和铃声般的鸣叫声聚在一起。其叫声包含咔嗒声和哨音,尽管与长冠盔鵙的鸣叫相似,但其声调更低沉。

【生活习性】
灰冠盔鵙常常以紧密的小群体形式出现,通常由4至9只个体组成,有时数量可达17只。它们以低矮灌木丛作为栖息地,偶尔与其他物种混群,如在坦桑尼亚的Loliondo地区。最主要的食谱为昆虫,特别是昆虫幼虫、蚱蜢和螳螂。

【繁殖习性】
灰冠盔鵙的巢筑于树上,每窝仅产一枚蛋。其巢中幼鸟主要食用昆虫幼虫、蚱蜢和螳螂。

【外型辨识】
灰冠盔鵙有时可能与长冠盔鵙混淆,但可以通过其显著的较长灰白色冠羽以及眼部周围没有裸露的黄色皮肤区域作为辨识的依据。

【保护状况】
灰冠盔鵙面临生存威胁,其面临的挑战主要归因于栖息地的退化和破坏,如过度放牧和耕作活动。该物种已被评估为近危(NT)状态,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标准,其分布范围大约为52,800平方公里,这表明其数量正在快速下降。

【地理分布】
灰冠盔鵙的主要分布在非洲的肯尼亚西南部和坦桑尼亚西部,具体集中于纳库鲁湖、埃尔门泰塔湖和奈瓦沙湖周边地区,以及马赛马拉国家公园、萨巴林戈谷地到洛伊塔山丘和恩古鲁曼山丘等地。值得注意的是,它在20世纪初期曾在基戈马和塔博拉地区被观测到,不过此后并未再有更新的记录。由此可知其在裂谷地区消失多年后,于1989年在纳库鲁湖区域又再现繁殖迹象,这或许表明灰冠盔鵙正在经历一个再殖民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