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mson-breasted Flowerpecker
English name:Crimson-breasted Flowerpecker
Scientific name:Prionochilus percussus
【简介】
绯胸锯齿啄花鸟(学名:Prionochilus percussus)是雀形目啄花鸟科锯齿啄花鸟属的一种鸟类。这种活跃在低海拔森林以及林缘地带的小型鸟种,其雄鸟非凡的蓝灰色羽毛上点缀着明亮的红色胸斑,雌鸟则展现出更温柔的褐色和淡色外观。绯胸锯齿啄花鸟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的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岛和婆罗洲。
【外形特征】
这种鸟种体长约10厘米,雄鸟体重通常在7-10克,雌鸟约6-10克。雄鸟脸部黑色额部与红冠斑对应鲜明,侧面向下颌延伸至白纹,形成独特的魅力。全身上半部大致呈蓝灰色,下腹深黄色并饰有红色胸斑,翅膀和尾羽则是蓝灰色。雌鸟的颜色则以橄榄绿为主。他们的瞳孔为红、棕或橙棕色,喙为黑色,下颚基部略显淡蓝灰色。
【生活习性】
其栖息环境广泛,从低地森林、林地、山脚下的次生林到红树林,海拔从海平面到1200米。绯胸锯齿啄花鸟没有迁徙的习惯,全年固定在当地活动。
【鸣叫特征】
这种鸟种会发出尖锐连续的嗡鸣声,这是它们识别同伴或标记领地的方式。
【繁殖习性】
在马来半岛,繁殖季节在每年5月至6月间。巢由红色绒毛构成,并带有毛虫粪便、苔藓等细节装饰。一窝中通常产一枚白色带紫斑的蛋。
【外型辨识】
与种内的婆罗洲啄花鸟相比,绯胸锯齿啄花鸟黄白色脸颊和火焰状胸斑是鉴别其性别和品种的独特特征。
【保护状况】
尽管分布广泛,但因为栖息地的无序开发,尤其是本土与外来树木品种的梯度更迭,该物种依然面临生存压力。IUCN列出该鸟种为“无危”,但在东南亚多个地区发现程度各异。
【地理分布】
绯胸锯齿啄花鸟分布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及婆罗洲。
【饮食习惯】
主要摄食于植物种子、花蜜和果实,如梅拉斯托马属果实、无花果和尤金尼亚果实,也常探索巢里的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