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llow-breasted Flowerpecker
English name:Yellow-breasted Flowerpecker
Scientific name:Prionochilus maculatus
【简介】
黄喉锯齿啄花鸟(学名:Prionochilus maculatus),是雀形目啄花鸟科锯齿啄花鸟属的一种鸟类。该物种在黄喉部位拥有醒目的黄色,与橄榄绿色的背部形成鲜明对比。橙色顶冠为其增添独特魅力。它们的分布范围广泛,覆盖了马来半岛、印尼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至远东地区,活跃于当地的低地森林、山脚森林边缘及次生林。
【外形特征】
体型长约10厘米,体重7.5至11.8克之间。其头部颜色为橄榄绿,顶冠边缘为橙色,眼先部位淡色;上体与翅膀覆羽橄榄绿色,翅膀边缘色泽较淡;尾部深色,有黑色末端。鸟喙上部较深黑色,下部则较浅,基部色彩较淡。腿为灰白色。与其他亚种相比,幼鸟在颜色和纹理上有细微区别。
【生活习性】
它们通常栖息于低海拔的森林、次生林,以及泥炭沼泽区的边缘。这些环境使得它们能够轻松获取果实与其他昆虫。除了果实外,这些鸟还倾向于食用槲寄生。它们多单独或小群体活动,但主要在森林的中上升栖息空间搜寻食物,活动范围不大。
【鸣叫特征】
发出高音的音调啁啾与虫鸣声。
【繁殖习性】
繁殖周期一般在夏季(约6月至8月)于马来半岛。巢筑于幼树枝上,距地面约2.5米,呈袋状,外部使用蕨类植物根茎和树棉搭建,并通过蜘蛛丝加以加固,周围悬挂有大量细长的叶子作为覆盖物。每个巢中孵化2枚卵,卵呈长卵圆形,白色表面,布满了褐点及斑块,主要集中于卵的一端。幼鸟由双亲共同照顾成长。
【外型辨识】
与黄臀啄花鸟有显著差异,后者缺乏橙顶的特征且面色相对单一。
【物种区别】
【保护状况】
根据IUCN评估,这种啄花鸟为无危物种,但在特定地区却面临栖息环境萎缩的风险,对马来半岛的未来生存构成了威胁。目前,已有四条亚种记录,分别称为P. m. maculatus、P. m. septentrionalis、P. m. oblitus及P. m. natunensis。
【地理分布】
黄喉锯齿啄花鸟分布在马来半岛、印尼苏门答腊及婆罗洲中部,具体来说遍及泰国南部,包括缅甸南部。原先广泛存在新加坡的物种现已在当地灭绝,但在如泰国的Khao Pra Bang国家公园、印尼对应的国家公园和婆罗洲的Danum Valley保护区里,仍然生存并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