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llow-bellied Prinia
English name:Yellow-bellied Prinia
Scientific name:Prinia flaviventris
【简介】
黄腹山鹪莺,又名黄腹鹪莺或灰头鹪莺,学名为Prinia flaviventris,属于雀形目扇尾莺科山鹪莺属的鸟类。该物种广泛分布于印度次大陆、中国西南至东南沿海地区以及中南半岛、太平洋诸岛屿。
【外形特征】
黄腹山鹪莺的体长在12至14厘米之间,体重介于6到11.9克。雄性较明显。色彩鲜艳,尾长且尖,非繁殖季节时头部与颈背呈现灰色或近黑色,眼上方有一不明显的白眉线;背部橄榄绿至深橄榄绿,尾上覆羽和翅膀边缘也显绿色;下胸至腹部为醒目黄色,胸部则较为奶油白色。繁殖季节时,羽色尤其鲜亮,如同上所述,只是尾羽可能稍短。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芦苇沼泽、高草地、灌丛及河流泛滥平原湿地、稻田旁、运河、湖边等湿地区域。也分布在茶林边缘、田野、花园,栖息高度从海平面至海拔1530米以上。食物以昆虫及幼虫为主,包括小型苍蝇、蟋蟀、蚂蚁、幼虫和小蜘蛛。一般单独或以小对活动时较为隐蔽,靠近地面觅食。
【鸣叫特征】
该鸟的鸣声为快速且多变,由短促的“chirp”引出,随后为连串的pseudo-twee或tzee字音。典型的鸣叫模式如单个词曲“didli-idli-u”重复数次,持续约0.7秒,整个鸣唱过程可最多重复达20次。除此之外,还有单纯一些的“chink-chink”声和像是小猫轻柔叫声的“pzeeeu”。遇险时,会听到翅膀拍打时的啪啪声。
【繁殖习性】
繁殖期在中国南方主要在4至6月,台湾则是5至7月。黄腹山鹪莺在繁殖期间建立巢穴,配合筑巢,巢呈椭圆形,由粗细不一的草、草根和植物绒毛,加上蜘蛛网混合制成,内部铺垫细草。巢多建于芦苇或灌木垂枝30至150厘米高度的草茎上。每窝产卵3至4枚,卵色为红棕色或赤陶色,孵化期通常为11至14天,由双亲共同孵化,雏鸟在出生后11到12天离巢。
【外型辨识】
区别于长尾缝叶莺,头部颜色更灰暗,并且腹部黄度更高。与褐头鹪莺也有区别,褐头鹪莺的叫声较为平淡,且下体颜色较为统一,而黄腹鹪莺下体明显的白色过渡区和黄色腹部则是辨识特征。
【物种区别】
区别于长尾缝叶莺,头部颜色更灰暗,并且腹部黄度更高。与褐头鹪莺也有区别,褐头鹪莺的叫声较为平淡,且下体颜色较为统一,而黄腹鹪莺下体明显的白色过渡区和黄色腹部则是辨识特征。
【保护状况】
黄腹山鹪莺被IUCN评定为“无危物种(LC)”。
【地理分布】
该物种主要分布于东北越南、中国的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海南以及台湾。在亚洲,这种鸟广泛存在,从中国西南地区,中南半岛一直到东南沿海区域。黄腹山鹪莺的亚种包括指名亚种、云南亚种、尼亚斯岛亚种、加里曼丹亚种、马来亚种、印巴亚种和华南亚种。
【栖息环境】
黄腹山鹪莺主要栖居于山脚和平原地带的芦苇与沼泽,常见于灌木丛和草地环境中。在河流、湖泊和农田边也颇为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