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fous-fronted Prinia
English name:Rufous-fronted Prinia
Scientific name:Prinia buchanani
【简介】
棕额山鹪莺,学名为Prinia buchanani,属于雀形目扇尾莺科山鹪莺属。该物种具有独特的头部颜色特征,包括橄榄褐色的头部,前额和头顶带有红褐色,一条淡色彩虹晕眼眉以及纯色眼圈。其主要栖息于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
【外形特征】
棕额山鹪莺体型较小且结实,体长约为12厘米,体重在5至9克之间。它们的上体颜色为沙色,下体白色,腿脚呈粉红色。翅膀和尾羽也以沙色为主,尾羽底面呈现出奶油白色。前额红褐色与淡色的眉纹区分明显,而眼色呈红橙色,喙则表现出细长微弯的特点。繁殖季节时,雌雄外观差异不大,仅雌鸟体型略小。幼体与成鸟相近,但顶冠无红褐色,翼羽边缘和尾羽颜色轻微有所区别。
【生活习性】
棕额山鹪莺多生活在干燥开阔地带,如平原和山坡区域。它们也会出现在岩石区、人造地表和植被稀疏的干旱地区。这些鸟类主要通过觅食昆虫为生,能在树冠层和地面找到食物。在行为上,它们比较隐秘,有时可以接近观察到。冬季它们会有局部的迁徙,在非繁殖季节,可能会聚集成小群活动。
【鸣叫特征】
该种鸟常从暴露的树干或其他高处发出重复性颤音的歌声,常伴随摇尾巴的行为。
【繁殖习性】
棕额山鹪莺的巢使用草条编织构成,通常建在离地1至2米的地方。每窝产卵的数量介于2至4枚之间。
【外型辨识】
该物种区别于其他山鹪莺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完整的繁殖前期换羽,前额和头顶呈现出鲜艳的红褐色,耳朵附近是灰色羽毛,下体则全部为白色,尾巴除中央一对羽毛外,其他全部为宽白尖状,以此特征加以区别。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的评估,棕额山鹪莺被列入无危(LC)类别,意味着目前其生存状况被认为是稳定的。
【地理分布】
棕额山鹪莺的地理分布范围涵盖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例如包括印度、孟加拉国、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东南部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