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throated Prinia
English name:Black-throated Prinia
Scientific name:Prinia atrogularis
【简介】
黑胸山鹪莺属于扇尾莺科,山鹪莺属。主要栖息在丘陵和山区地带,冬季会迁移到山麓地带。
【外形特征】
该物种体长14-16厘米,体重8-16克之间。拥有细长且轻微弯曲的喙,尾羽特长并渐尖。非繁殖期头部为橄榄灰色,与红棕色的背部、翅膀、肩、臀部及尾部覆羽衔接;飞羽边缘呈现较明亮的红棕色;尾部纯红棕色;喉咙和腹部为奶油白色,过渡至接近棕色的下腹和尾部下覆羽,胸部两侧或具少量黑斑。繁殖期头部变为暗橄榄棕色,缺少红棕色色调;喉咙和胸部接近全黑,由白色脸颊分隔,并在下胸部有浅色细条纹。性别体羽相近,但雄性通常较大,尾羽相对较长。
【生活习性】
它们生活于开阔草地和灌丛山丘上,夏季分布海拔900米至2565米,冬季可以在600米以上地区发现(不丹为600米至2200米之间)。通常单独或成对出现。觅食时较为隐蔽。
【鸣叫特征】
叫声是一系列重复的“plik”音符,机械而有力;快速下坠“szik-lzzz”音符序列也常被听到;突然干燥的“kzzhhrt!”声,在警戒时发出“chrrr-chrrr-chrrr”,觅食时则有“tp-tp-tp”和“prr-prr-prr”。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在3月至6月,主要集中在印度东北部5月和6月。不丹的繁殖季节从2月中旬至8月中旬,高峰期5月,可能两次高峰在6月和7月。共同筑巢,材料包括草叶和花茎,并混入少量苔藓。巢为封闭式球形结构,有较大侧门,距离地面不超过60厘米的草地。卵为3至5枚,淡绿或蓝壳,多带红褐色斑纹,孵化期约10天,两性共同孵化。
【外型辨识】
黑胸山鹪莺(Prinia atrogularis)中文曾一度有误译为“黑喉山鹪莺”(Prinia flavicans),后者实际上是一种不同的物种。而黑胸山鹪莺与喜山山鹪莺在外观上区别在于没有条纹上部羽毛和明显的白色眉纹。
【保护状况】
由于地域分布的局限性,黑胸山鹪莺被列为IUCN保护无危级别(LC)物种,是一种局限分布于东方喜马拉雅地区的EBA(生态重要区域)。在其分布区域内(约141,000平方公里),该物种普遍至局部常见。
【地理分布】
黑胸山鹪莺广泛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及中国西南部(西藏南部),包括缅甸的钦丘陵。在中国大陆地区,以西藏南部为主。它在不丹的分布高度从600米至28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