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and-rufous Warbling Finch
English name:Black-and-rufous Warbling Finch
Scientific name:Poospiza nigrorufa
【简介】
棕黑歌鹀(学名:Poospiza nigrorufa),属雀形目裸鼻雀科歌鹀属,是一种中等体型的鸟类。主要分布在南美洲。
【外形特征】
体长13.3-15厘米,体重15.5-20.7克。成年雄鸟头部呈灰黑色,具有细长的白色眉纹,眼后转成肉桂色,并有狭窄的白色须纹;背部较深的棕色,尾部深色,外侧尾羽带有大的白色方形尖端。成年雌鸟下体为橙色,上体为较淡的橄榄色。幼鸟则缺乏肉桂色眉纹,下体偏白并稀疏分布着褐色条纹。
【鸣叫特征】
棕黑歌鹀的鸣叫具有明显的特征,通常为一系列三个音符,听起来悦耳且清澈,如“tweet tweet-chew”或“Who dressed you?”。这种鸣声通常由雄鸟在最高的栖木上发出,用以宣示领地。
【生活习性】
棕黑歌鹀主要栖息在灌木区和林地,尤其是草地上的hackberry树林(即“talares”)、接近沼泽、生长着芦苇(Typha,Schoenioplectus)和香蒲(Scirpus,Rhynchospora)的植被场所,以及水边的灌木丛。在巴西南部、阿根廷西部以及乌拉圭常能观察到这种鸟。它们通常位于海拔100米或更低处,有时可达870米。
【繁殖习性】
棕黑歌鹀的筑巢地点及行为有详细记录。筑巢时,它们会用干草制作成杯状的巢,常常位于地面之上至1米高度,有时也会将巢与树叶编织在一起。每窝产卵3至4枚,孵化时间为14天,幼鸟在16天后由亲鸟喂养至独立。有观察到成鸟可能也会喂养紫辉牛鹂的幼鸟。
【外型辨识】
此鸟原先被认为与黑栗歌鹀属同一物种,但基于分子遗传学和表型数据,现已验证为独立的物种。区分它们的主要特征包括羽毛的颜色模式和独特的鸣叫声。
【保护状况】
棕黑歌鹀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定为低危(LC)物种,在保护等级中属常见物种。当前没有发现其数量急剧减少或其他威胁因素。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涵盖阿根廷东部和西部、巴拉圭东部、巴西南部、玻利维亚中部和乌拉圭。这种鸟广泛存在于光线充足的林地和灌木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