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y Peacock-Pheasant
English name:Grey Peacock-Pheasant
Scientific name:Polyplectron bicalcaratum
【简介】
灰孔雀雉(学名:Polyplectron bicalcaratum),又称为孔雀雉或诺光贵,是鸡形目雉科孔雀雉属的一员。这种大型鸟类主要栖息于亚洲东部与南部的低地和山地森林,分布范围广泛,但不包括印度支那和马来半岛的大部分地区。
【外形特征】
雄性灰孔雀雉的长冠前倾覆盖嘴部,身长56-76厘米,尾长35-40厘米;雌性大小稍逊,体长48-55厘米,尾长23-25.5厘米。雄性的冠羽丰满,脸上皮肤呈淡黄色至暗粉色,喉部白色,主羽毛有漂亮的蓝绿色眼斑,外围绕以白色环纹。相反,雌鸟的眼斑颜色较浅且呈暗紫色,体表颜色也较为暗淡。
【生活习性】
灰孔雀雉偏好于低至1400米海拔的自然密林环境,多在具有大量竹子的林下地带活动。主要以植物的果实及种子为主要食物来源,偶尔也会捕食一些昆虫及小型动物。觅食时,它们习惯于在隐蔽处缓慢而低调地行动,通常是孤身或者成对活动。
【繁殖习性】
繁殖期通常在3月至6月间展开,且多在4月至5月达到高峰。据统计,每窝能产卵2至5枚,卵呈深浅不一的灰褐色,孵化期约为21天。灰孔雀雉实行独自照顾后代的繁殖方式,雌鸟会独自孵化与抚育雏鸟。
【保护状况】
尽管灰孔雀雉广泛分布,但由于栖息地的逐年缩小,保护现状亟需关注。被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上列为无危(LC),同时属于CITES附录II保护下受保护的动物。
【地理分布】
灰孔雀雉分居于孟加拉国至越南中部约1500米海拔以下的山地森林等自然生态环境。2020年,专家通过在云南连续几年的监测,在保护区内相机首次捕捉到灰孔雀雉的实体画面。以后几年里,在云南省的其他保护区也有成员留下踪迹。
2022年11月和2023年6月,监测活动再次在大围山和河口瑶族自治县取得了显著进展,显示这种珍稀鸟类种群分布仍在逐步扩大。然而,由于环境改善缓慢与非法猎捕等种种因素,灰孔雀雉保护的挑战依然存在。
【外型辨识】
灰孔雀雉以其独特的前倾冠羽和浑身装饰着绿色虹彩眼状斑点的外貌而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