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te-browed Crake
English name:White-browed Crake
Scientific name:Poliolimnas cinereus
【简介】
白眉田鸡,学名Poliolimnas cinereus,英文名为White-browed Crake。这是一种中等体型的鸟类,主要生活在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北部的湿地环境中。在中国大陆,曾有记录显示在四川及广西存在踪迹。
【外形特征】
体长约15-20厘米,体重40-62.5克,翼展约为27厘米。身体瘦长,腿和趾相对较长。上部呈棕色,下部淡灰色。头部有显著的黑白色条纹,构建出独特的面部图案。雌雄体态相似,幼鸟体色和图案与成鸟相似,但斑纹更淡、更模糊。喙基部有橙色细带,腿和脚色为橄榄绿至浅蓝灰色。
【生活习性】
偏好生长有密实植被的湿地,如淡水或咸水环境,尤其是有大量漂浮植物的地方。常见于沼泽、河流、湖泊、农田及稻田。活跃于清晨与傍晚,白天亦可见其踪影。
【鸣叫特征】
发出响亮而粗糙的‘chika-chika’声、警报声‘charr-r’声,或是进食时的‘kek-kro’声,还有各种哀怒或尖锐的叫声。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各地不同,主要于4-6月或1-5月,但也有监测到全年均有繁殖活动。其筑巢于地面,结构简单,由芦苇、草或植被构成,通常位于水边,偶尔于红树林树叉上。一窝产卵3-7枚,由两只成鸟轮流孵卵约18天。雏鸟全身黑色,经过双亲为期4周的喂养与照顾,逐渐成长。
【外型辨识】
通过独特的面部条纹图案、体型以及较长的腿和趾,能区分于同属其他物种。
【保护状况】
白眉田鸡目前被列为IUCN无危物种。但在日本和关岛地区已宣布灭绝,在香港、马绍尔群岛为流浪物种。据现有文献显示,在一些地区,如澳大利亚北部及襟结群岛地区,白眉田鸡的数量有所波动。
【地理分布】
广泛分布于东南亚至澳大利亚北部,包括婆罗洲、马来群岛,直至新几内亚及太平洋岛屿。近年来在中国西南部的分布范围可能正在扩大。台湾在1-5月可见幼鸟,而澳大利亚,在昆士兰北部9月至11月也能观察到尚未长出飞羽的小鸟。
【物种区别】
该物种主要为留鸟,而环境中丰富的湿地以及适量植被为其提供栖息之所。夜晚或雾天,它们会选择较低植被层或者水面附近活动。泛热带分布,且受各种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但总体上数量稳定,生态宽容。体色灰褐色,尾上有明显斑点,脸上的白色眉纹、黑退穿眼图案天然区分白眉田鸡。其羽毛不仅展现丰满有序的地貌特征,在同种生态环境下的独特分布与斑纹也无疑是其识别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