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jiang Ground Jay
English name:Xinjiang Ground Jay
Scientific name:Podoces biddulphi
【简介】
白尾地鸦(Podoces biddulphi)属于雀形目鸦科地鸦属,也被称为沙喜鹊或新疆地鸦。它是中国新疆及甘肃的特有鸟类。主要集中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数量不足7000只,被列为近危物种。
【外形特征】
白尾地鸦的体长在26.7至31.2厘米,体重介于120至141克之间。头部中心及颈背为闪亮的黑色,并带有金属蓝光;背部沙褐色,肩胛、臀部及上尾羽更显深色褐色,全身其他部位随着季节会稍微褪色为沙色。翅膀中央呈现闪亮的蓝黑色,第二级飞羽和覆羽带有白色尖端,在飞行时产生白色边缘效果。尾部为纯白色,但靠近羽轴的地方有暗斑纹;下体粉沙色,喉部及上颚为黑色。
【生活习性】
白尾地鸦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温带荒漠的留鸟。偏好柔软的沙丘,常栖息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低洼沙地,在海拔900至1200米之间的区域活动较多。它们以荒漠中的种子、谷物及其他植物材料为食,同时擅长挖掘沙地中的昆虫,尤其是甲虫,有时也会到动物粪便中寻找种子。主要以成对或家庭群体的形式行动,飞行距离较短。
【鸣叫特征】
白尾地鸦的鸣叫声主要包括重复的低沉哨音、快速下降的音阶以及"chui-chui-chui"的三音节短语。
【繁殖习性】
白尾地鸦在3至6月期间进行繁殖。巢多建于胡杨等枯死去的枝干间,内部则用动物毛发与植物纤维铺垫。每巢产卵1到3枚,通常为2到3枚。
【外型辨识】
白尾地鸦具有低悬、略呈蓬乱的后冠以及较长的上尾羽能遮盖尾部基部一半的特点。此外,它们头顶中心及颈背呈现闪亮黑色并带有金属蓝光;背部沙褐色;肩胛、臀部及上尾羽深色褐色;全身其他部位随季节稍微褪色为沙色。
【保护状况】
白尾地鸦主要分布于中国新疆地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带,以及环塔克拉玛干荒漠至青海柴达木盆地及甘肃敦煌等地。因生态系统退化和逐年增强的栖息地压力,种群数量锐减。大量农业垦殖活动和牧业扩张,吞噬着它们的栖息地;捕杀、天敌的捕食,以及逐渐严重的气候变化也在威胁到这一物种。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近危等级及《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二级保护等级。
【地理分布】
白尾地鸦仅分布在新疆地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带及其周边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