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Pnoepygidae > Pnoepyga > Scaly-breasted Cupwing
Scaly-breasted Cupwing

Scaly-breasted Cupwing

English name:Scaly-breasted Cupwing

Scientific name:Pnoepyga albiventer

【简介】
鳞胸鹪鹛(学名:Pnoepyga albiventer),又名大鳞胸鹪鹛,是雀形目鹪眉科脂鹪鹛属的一种小型鸟类。它们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各国及东抵缅甸、越南,并见于中国部分区域。它们体型微小,上体多为橄榄色调,腹部覆有明显的鳞状斑纹;长度约为9厘米,体重19至23克不等。

【外形特征】
该鸟类主要有两种形态:白鳞型和浅红褐色型。白鳞型的上体为橄榄褐色,颏和喉石白色带淡色条纹,下体石白色带黑色中心斑点,并有棕色边缘;浅红褐色型则上体为橄榄褐色,下体的白色被浅红褐色替代。

【鸣叫特征】
该鸟类发出一系列混合颤音的高音旋律鸣唱,相较于小鳞胸鹪鹛其鸣叫更为复杂。

【生活习性】
鳞胸鹪鹛栖息于海拔1500至3660米湿润山地森林,尤其偏好有苔藓和蕨类覆盖的溪流附近,它们多在地面觅食,偶尔在开阔地带的木头和岩石上停歇,但不会在植被上停留。主要的食物来源是昆虫,偶尔食用种子。

【繁殖习性】
繁殖期集中在3月至8月期间,其巢为位于一侧入口的球形结构,由绿苔藓和根须构成,常见于河岸或树干的苔藓之上。一窝产卵2到5枚,卵白色并带有稀疏的红褐色斑点,由双亲共同照顾孵化,孵化期约12至14天。

【外型辨识】
鳞胸鹪鹛头部和颈背的所有斑点颜色比小鳞胸鹪鹛深,在与尼泊尔鹪鹛的区别上,鳞胸鹪鹛更显著地具有上体和翅膀配有的淡色斑点,其下体白色边缘细长且中心斑较为明显。

【物种区别】
鳞胸鹪鹛与台湾鹪鹛曾被认为该物种的亚种。另外,中华鹪鹛已与鳞胸鹪鹛合并,中华鹪鹛被证实其独特的鸣声并没有显著的独特性。因此,中华鹪鹛在近年来已被剔除于“中国鸟类名录”之外(HBW/BirdLife 2020年更新)。

【保护状况】
根据IUCN标准,鳞胸鹪鹛目前尚未被正式评估,但在此范围内的分布及该物种的生活习性提示了其生存状态的良好维持。

【地理分布】
鳞胸鹪鹛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缅甸及越南西北部。在中国区域内,它分布于包括四川、云南、西藏等省份。在更为具体的区域划分上,尼泊尔被视为其模式产地。

【亚种分化】
目前该物种有如下亚种:
- 指名亚种(P. a. albiventer)——分布于中国及邻国。
- 中喜马拉雅山亚种(P. a. pallidior)——分布于喜马拉雅北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