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Ploceidae > Ploceus > Black-necked Weaver
Black-necked Weaver

Black-necked Weaver

English name:Black-necked Weaver

Scientific name:Ploceus nigricollis

【简介】
黑颈织雀,学名Ploceus nigricollis,属于雀形目织雀科织雀属。雄鸟特征为橄榄色的上体,头部呈金黄色,并带有黑色的眼罩和颈环;雌鸟上体为橄榄色,头部为黄色,具有黑色眼纹。主要分布于非洲中部和东部。

【外形特征】
黑颈织雀是一种中等体型、深眼色的织雀。雄性的上体颜色在东非为黑色,在中非为棕黑色;雌性上体为橄榄色,头部为黄色,并有突出的黄色眉纹和较长的眼纹。幼鸟的上体为暗橄榄色或灰橄榄色,尾羽边缘为黄色。

【生活习性】
黑颈织雀栖息于多种环境,包括林地、灌木丛、湿润的草原、画廊森林、森林边缘、沿海灌丛、树木茂盛的花园、油棕榈和椰子树种植园、可可和咖啡森林等。它们主要居住在海拔1600米以下的地区。繁殖季节时它们以繁殖对的形式筑巢,而非繁殖季节则成小群体活动。

【鸣叫特征】
黑颈织雀的鸣叫包括"chet"音符以及类似无线电静电的嘶嘶声。

【繁殖习性】
黑颈织雀会建造大型粗编织的巢,由草和藤蔓构成。巢入口是一个面向下方的隧道,直径约15厘米,悬挂在树上的枝条上。他们通常产2至3枚卵。整个巢结构呈悬挂状,蛋室球形。

【外型辨识】
黑颈织雀在非洲中部和东部常见,与眼斑织雀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雄鸟的上体颜色和雌鸟的头部图案与后者有所不同。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的标准,黑颈织雀被列为无危(LC)物种。

【地理分布】
原生于非洲中南部地区,从西非的塞内加尔到东非的肯尼亚、索马里以及中南部其他位置,如喀麦隆到沙特阿拉伯的南部、撒哈拉沙漠以南。在肯尼亚,指名亚种主要出现在高海拔的灌丛和湿润森林中,而另一种亚种melanoxanthus则通常位于较低海拔和较为干燥的生境。

【物种区别】
1805年,路易·皮埃尔·维埃约首次描述了这一物种,并将其命名为“Malimbus nigricollis”。种加词“nigricollis”由两个拉丁词构成,“niger”意为“黑色”,而"collis"意为“颈”。之后,黑颈织雀被认为是绿枕织雀的同种,但遗传研究表明两者存在显著差异,最终被确认为独立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