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Ploceidae > Ploceus > Asian Golden Weaver
Asian Golden Weaver

Asian Golden Weaver

English name:Asian Golden Weaver

Scientific name:Ploceus hypoxanthus

【简介】
(英文名:Asian Golden Weaver,学名:Ploceus hypoxanthus)是雀形目织雀科织雀属的一种中型鸟类。其显著特征为亮黄色的外表和厚实有力的喙,而雄性额头周围还有一片黑色面具,背部则有鳞状斑点。相比之下,雌性体型略小,颜色较淡,喙部呈浅粉色。

【外形特征】
雄性亚洲金织雀长约15厘米,体重约19克,全身主要为黄色。雄鸟额部及头顶呈现黑色面具,并且背部带有绿色边缘的黑斑。背部、翼和尾色淡为暗棕,腹部主要为橙黄色。雌鸟的额头和冠部为暗棕色,背部中央深色条纹明显,腹部为淡褐色,中央腹区和尾下覆羽为淡白色。喙部上侧为粉红色,下侧偏浅粉。幼鸟体型与雌鸟类似,但经常带有黄色的洗染,并且头部条纹更为明显。

【鸣叫特征】
其叫声为连续的嘈杂音符,并以振动结束,有时伴有尖锐的“chit”声,这与黄胸织雀相似。

【生活习性】
该种群栖息在低地湿地附近,如沼泽、稻田或泛滥草甸等。它是一种群居性的鸟类,以草籽为主要食物来源,比如Echinochloa colona和Eriochloa procera的种子。繁殖季节中,也会摄入小量昆虫作为蛋白质补充。在水边或极为湿润的地面,常靠近植被处筑巢繁殖。

【繁殖习性】
繁殖期通常在七月到九月之间,可能是单配偶制,但偶尔一夫多妻。这物种在小群体中进行繁殖,雄鸟先建造巢穴,然后雌鸟前往协助完成。通常巢呈圆球形,侧面有开口,由细草或棕榈叶编织而成,通常位于水面或沼泽地的上空不足一米处,最常见于芦苇或香蒲之中。每窝通常产两颗蛋,罕见情况下为三颗,蛋呈现白色或淡灰底色。孵化期主要由雌鸟负责,而幼鸟主要是由雌鸟喂养,有时雄鸟也会参与到喂养中来。

【外型辨识】
最初由瑞典博物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松·斯帕默(Anders Erikson Sparrman)命名,最早记录可追溯至18世纪末。而在19世纪曾尝试将该种引入了科科斯群岛(苏门答腊岛以南),不过并未成功。

【物种区别】
相比于黄胸织雀雌鸟,亚洲金织雀雌鸟背部和翅膀的深色图案较少;雄性亚洲金织雀黄色覆盖范围更广。雄鸟黑色面具和黄色上体是主要的辨识特征。

【保护状况】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评估,亚洲金织雀目前属于近危(NT)状态。过去,它在苏门答腊和爪哇分布广泛,但目前分布零散且数量稀少,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主要原因在于湿地被改造成农田,加上面临的非法捕捉及市场上鸟类交易的威胁,使得种群数量持续减少。

【地理分布】
其繁殖地点位于缅甸至爪哇一带,包括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等地区。在苏门答腊和爪哇虽然曾广泛分布,但现在则出现局部且稀少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