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Ploceidae > Plocepasser > White-browed Sparrow-Weaver
White-browed Sparrow-Weaver

White-browed Sparrow-Weaver

English name:White-browed Sparrow-Weaver

Scientific name:Plocepasser mahali

【简介】
白眉织雀(英文名:White-browed Sparrow-Weaver,学名:Plocepasser mahali)属于雀形目织雀科雀织雀属。这种中等体型的褐色小鸟显著特征是宽阔的白色眉纹和飞行时可见的白色臀部。

【外形特征】
白眉织雀的体长约为17至19厘米。雄鸟的喙为黑色,而雌鸟的喙呈淡灰色。幼鸟的喙呈粉棕色。在津巴布韦,其胸部带有淡淡的褐色斑点。

【鸣叫特征】
白眉织雀的鸣叫声包括短暂的“chik-chik”声或响亮流畅的“cheoop-preeoo-chop”口哨声。

【生活习性】
白眉织雀主要栖息在年降雨量超过600毫米的开阔莫潘尼(Mopane)和金合欢(Acacia)草原,海拔通常低于1400米。它们的饮食以昆虫和种子为主,其中50%是昆虫,如白蚁、甲虫、毛虫和蚂蚁等,主要在地面觅食,偶尔也会翻滚石头或挖掘土壤寻找食物。

【繁殖习性】
白眉织雀全年均可繁殖,但在温暖季节更为集中。它们在树上建造倒U形的干草巢,每巢仅有一个入口用于繁殖,而两头开口的巢用于栖息。雌鸟独自孵化14至16天后,雏鸟出生后最初几天仅由雌鸟喂养,之后雄鸟和其他辅助者共同参与喂养。

【外型辨识】
白眉织雀与黄喉Petronia的区别在于后者具有粉色棕色而非黑色的喙,黄色而非白色的眉纹,黑色而非粉色的脚,并且喉咙底部为黄色色调。白眉织雀比黄喉Petronia体型更大。

【保护状况】
白眉织雀目前被IUCN列为无危(LC)物种。

【地理分布】
白眉织雀广泛分布于非洲中部和北中部的南部地区,包括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北部和中部、津巴布韦西部、南非北部、赞比亚南卢安瓜国家公园和马拉维南部。部分地区如莫桑比克的赞比西河谷的个体数量估计超过1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