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ow Bunting
English name:Snow Bunting
Scientific name:Plectrophenax nivalis
【简介】
雪鹀(学名:Plectrophenax nivalis),又称雪雀或路边雀,属于雀形目铁爪鹀科雪鹀属。广泛分布于欧亚及北美极北地区,包括中国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河北等地。
【外形特征】
雪鹀是一种体型较大的鸟类,身长约为17厘米,体型矮圆。其嘴形小,颜色黑色。繁殖季节,雄鸟全身白色,背呈黑色,翼尖也有黑色斑点。雌鸟背部有黑色翼尖,且带有棕色色调。非繁殖季节,雄性和雌性背部均呈棕色。春季,通过换羽而非羽毛磨损再次展示繁殖色彩。
【鸣叫特征】
雪鹀的鸣叫独特,类似于颤音哨声,再加上特有的Plectrophenax颤鸣,形成hudidi feet feet feew hudidi的特征声音。
【生活习性】
雪鹀多见于低山区和丘陵地带,偶尔也出现在平原地区。它们在夏季喜欢栖息在水库、河流、草原和高地等地;冬季则在岩石峭壁、河岸,以及村边公路边的开阔区活动。这些鸟类偏好单独或成对觅食,在冬季会聚集成小群,但不与其他鸟类混群。它们疾走或者慢步时,偶尔会跳跃前行。鸟群在空中的动态展示令观看者着迷。
【繁殖习性】
雪鹀在5月至8月繁殖,它们选择在岩石间隙、树洞、或是地面岩石之间筑巢。巢状似杯形,由枯草茎、苔藓等覆盖,内衬羊毛、兽毛或鸟羽。每窝产4到7枚卵,卵呈现蓝绿色,带棕色斑点,大小约为19.5至25毫米乘16至17毫米。孵化期持续14天,雏鸟依赖亲鸟喂养直到能够独立飞行。
【外型辨识】
雪鹀有多个亚种,其中的主要亚种包括:
- 指名亚种(Plectrophenax nivalis nivalis)
- 冰岛亚种(Plectrophenax nivalis insulae)
- 阿留申群岛亚种(Plectrophenax nivalis townsendi)
- 北方亚种(Plectrophenax nivalis vlasowae)
【保护状况】
该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无危(LC)等级。雪鹀是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的物种。
【地理分布】
雪鹀广泛分布于欧亚和北美,繁殖于北极区,冬季则迁至大约北纬50度之内的地区。在中国,该物种的冬季是越冬期间,大约在11月到来年2月至3月间。它们以野生植物种子为主,偶尔也会摄食农作物如谷粒或燕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