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mson Rosella
English name:Crimson Rosella
Scientific name:Platycercus elegans
【简介】
红玫瑰鹦鹉(学名:Platycercus elegans),又称深红玫瑰鹦鹉,是一种色彩鲜艳的澳大利亚鹦鹉。这种鹦鹉广泛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南部,栖息在海岸到高海拔山区的各种森林环境。
【外形特征】
红玫瑰鹦鹉的平均体长为30至37厘米,体重约为99至170克。成年鹦鹉整体呈鲜艳的红色,头部有一条穿过眼睛的深红色带纹,下颚两侧则为宽阔的蓝灰色。翅膀内侧的中央覆羽为黑色,次要和主次飞行羽有蓝色或深蓝色边缘,形成独特的斑纹效果。上尾深蓝,外侧尾羽尖端有白色,下尾则呈淡灰蓝色。亚种间的羽毛颜色会有所不同:flaveolus亚种主要是蓝绿色,eliganus亚种背部和肩羽有黑色边缘,而adelaidae亚种主要分布在南澳大利亚,其颜色模式与elegans亚种相似。
幼鸟的羽毛主要为橄榄绿或灰绿色,随年龄逐渐变化,15个月左右才会完全转变为成鸟的颜色。雄鸟头部较为宽大,雏鸟时期喙部也更加发达,便于辨别性别。
【生活习性】
红玫瑰鹦鹉主要栖息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潮湿与半潮湿森林中。北部地区,它们会在海拔450到1900米间活动;而在南部地区,它们的栖息高度变化范围更为广泛。它们往往成对活动,也会在9月后聚集小群体,甚至形成较大的聚集。尽管不十分害怕人类,但在有人接近时,会显示轻微的警觉性。这些鹦鹉常活跃于灌木丛区,飞行时拍翼有力,姿势倾斜,并伴以尖锐的鸣叫声。
【鸣叫特征】
红玫瑰鹦鹉以多种声音与同伴沟通,包括双音节的“cussik-cussik”或“cuzzuk-cuzzuk”、扁平的“ter-week”、尖锐且重复的“per-pi-chi-chuck”以及其他呆头呆脑的歌声,还有低沉的类似笛声的“wcheedoo-cheedle”。flaveolus亚种的鸣声通常更清亮些。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一般为8月到第二年的2月之间,不同亚种略有差异。鹦鹉通常为一夫一妻制度,伙伴关系持久,甚至可能持续终身。通常在树干或树枝的空洞中筑巢,巢穴高度从接近地面到数米不等,偏好活的或已死的桉树。每对鹦鹉通常会在巢穴周围形成明显的领地,至少相隔30至40米。雌鸟负责独自行孵化,孵化期约19至21天,期间雄鸟负责喂食雌鸟。每次产卵3至7枚。
【外型辨识】
红玫瑰鹦鹉成年个体的特征较为明显:整体为鲜艳红色、深红色带纹穿过眼睛、蓝灰色下颚两侧、黑色中央覆羽、蓝色或深蓝色边缘形成独特斑纹效果、上尾深蓝、外侧尾羽尖端有白色以及淡灰蓝色下尾。亚种间的羽毛颜色有所不同,具体包括flaveolus、eliganus和adelaidae三个亚种。
【保护状况】
红玫瑰鹦鹉目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低危”,这意味着它们在全球数量仍然相对稳定,没有面临严重威胁。尽管如此,由于它们常至农作物区觅食的习性,仍被视为害鸟。人工饲养状态下,这些鹦鹉同样展现出了较强的适应性,还成功繁殖出多种羽色突变体。
【地理分布】
红玫瑰鹦鹉的地理分布涵盖了澳大利亚大部分东南部,包括维多利亚州、新南威尔士州、昆士兰州东南部及南澳大利亚州和阿德莱德平原。诺福克岛上和塔斯马尼亚岛也有它们的族群。此外,它们还被引入新西兰与诺福克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