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ELECANIFORMES > Threskiornithidae > Platalea > Yellow-billed Spoonbill
Yellow-billed Spoonbill

Yellow-billed Spoonbill

English name:Yellow-billed Spoonbill

Scientific name:Platalea flavipes

【简介】
黄嘴琵鹭(Platalea flavipes)是属于鹈形目鹮科琵鹭属的一种大型白色鸟类,特征为口中长而呈勺状的黄色喙,羽毛通常显出脏白色。这种鸟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亚内陆地区的各种淡水中,包括湿地、池塘和湖泊浅滩,偶尔也会在稻田中寻找食物,但在海洋环境中极为少见。

【外形特征】
成鸟体长范围在76至100厘米之间,体重介于1814至1928克之间。其喙的颜色从淡褐色到黑色斑点不等。雄性琵鹭体型相对较大,喙和腿也更长。在非繁殖季节,成鸟的肩羽和颈基羽毛可能会脱落,且面部皮肤颜色会变淡,此时的外观类似幼鸟。幼鸟和非繁殖期的成鸟相似,只是体型较小,喙较短,且勺形状不甚明显,初级飞羽的尖端为黑色。

【生活习性】
黄嘴琵鹭栖息于各种淡水环境,包括浅水沼泽、泛滥牧场、水道、渠道、池塘和湖泊浅滩,偶尔也访问稻田觅食。它们很少栖息于海洋泥滩和其他受保护的海洋环境。繁殖季节在南部发生在9月至次年1月,而在北部则在3月至5月之间;具体的繁殖时间会因水情变化而有所不同,尤其是在内陆地区。它们通常以松散的许多对连同单一对或完全独巢的方式筑巢,这些巢由枝条或芦苇构成。

【鸣叫特征】
尽管它们通常在非繁殖群体中保持沉默,但在繁殖季节,黄嘴琵鹭可能发出嘶哑的咆哮声“krroh..krroh…”以及幼鸟在乞食时高音的芦苇般尖叫声“reeeeuh....reeeeuh....”。

【繁殖习性】
每窝产卵2至4枚,孵化期为26至31天,新孵化的雏鸟被覆盖着白色绒毛。

【外型辨识】
黄嘴琵鹭与澳洲琵鹭相比,其喙更为长而窄,觅食方式更为简单缓慢,主要捕食小型节肢动物。它们的觅食策略主要依赖于触觉,而不是视觉。黄嘴琵鹭与其他难分辨的类群可以通过喙的形状、觅食行为和食物偏好区分。

【保护状况】
全球黄嘴琵鹭的数量估计在10,000到25,000左右。虽然在合适的湿地生态系统中分布稀疏,但在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和南澳大利亚东南部的穆伦比吉-默里河地区仍然维持着稳定的繁殖种群。濒危情况标记为IUCN标准下的“低危(LC)”。尽管自然湿地面临多种人为活动的影响,灌溉设施和水利工程建设为这些琵鹭提供了新的觅食栖息地。

【地理分布】
黄嘴琵鹭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的东部、北部和西南部,特别是在水域附近。它偶尔作为迷鸟飞临新西兰、豪勋爵岛及诺福克岛。

【历史记录】
历史上,在1839年,黄嘴琵鹭曾由于雨水充沛而大量出现在新南威尔士州,尤其是在猎人河和纳莫伊河下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