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arlet Tanager
English name:Scarlet Tanager
Scientific name:Piranga olivacea
【简介】
猩红丽唐纳雀(Piranga olivacea),又名Scarlet Tanager,隶属于雀形目、美洲雀科和丽唐纳雀属。它是北美东部春季的一个标志性鸟类。
【外形特征】
雄性猩红丽唐纳雀在繁殖期有红色的羽毛,翅膀和尾巴为黑色,嘴部为白色。雌鸟以及非繁殖期的雄鸟整体为橄榄绿色至上身、橄榄黄色至下身,而翅膀和尾巴颜色较暗。雄鸟在非繁殖期时与雌鸟外表相似,但保持翅膀和尾巴的深色。幼鸟的外表也与成年雌鸟相似,只是颜色略显暗淡,翅膀部显出浅色的斑纹。第一次换羽的雄鸟可能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橙色或黄色的羽色。
【生活习性】
该鸟类栖息于广阔的落叶林及混生落叶常绿森林区域,倾向于高树冠层生活。它们的饮食主要以昆虫为主,有时也摄入果实。在迁徙期间,会经过各种类型的森林和灌木林,甚至进入住宅区。
【鸣叫特征】
猩红丽唐纳雀的叫声沙哑,类似于喉咙不适的旅鸫,发出波动式的连续音调。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通常从5月延续至6月初,雌鸟会在长途迁徙到达后数天到一周内立即开始筑巢和产卵。每窝通常产四枚蛋,蛋壳呈淡蓝色。繁殖过程需时约11至14天。一孵化的平均体重大约为4克,到了10天之后体重可增加到20至22克。幼鸟通常在9至12天大时就离开巢,经过几周后独立飞行。
【外型辨识】
雌鸟和非繁殖期的雄性更容易与其它相关鸟类如玫红丽唐纳雀的雌鸟和幼鸟混淆。与这些鸟类相比,猩红丽唐纳雀的体型较小,喙也较长,并且翅膀与身体颜色对比鲜明。相比之下,区别于黄腹丽唐纳雀的一个显著标志是猩红丽唐纳雀缺乏明显的白黄翼斑。
【物种区别】
与黄腹丽唐纳雀相比,猩红丽唐纳雀缺乏明显的白黄翼斑。
【保护状况】
根据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评估,猩红丽唐纳雀被列为无危(LC)物种。
【地理分布】
该物种主要繁殖于加拿大中部至南部,美国东南部。在冬季,它们会迁移至巴拿马至亚马逊雨林区域。
繁殖期间,猩红丽唐纳雀高度依赖于森林内部环境,套利面临森林碎片化可能对其巢穴安全和其它生存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该物种在全球分布广泛,包括北美地区、中美洲以及南美洲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