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te-necked Rockfowl
English name:White-necked Rockfowl
Scientific name:Picathartes gymnocephalus
【简介】
白颈岩鹛(学名:Picathartes gymnocephalus),属于雀形目岩鹛科岩鹛属,主要分布于西非的几内亚南部至加纳的高海拔岩石森林地带。其特征包括裸露的黄色头部,两侧有黑色斑块,上身灰黑色,下体白色。
【外形特征】
白颈岩鹛体长33至38厘米,体重192至254克。头部裸露呈黄色,两侧有黑色斑块;上身颜色暗淡,略带褐色,尤其是肩部和尾部;下体白色,带有淡柠檬黄色,逐渐过渡到喉咙和腹部的浅黄色。眼睛棕色,瞳孔蓝黑色;喙和腿分别为黑色和银灰色。性别相似,幼鸟类似成鸟,但头部长有深色斑点。
【生活习性】
白颈岩鹛生活在低地森林、丘陵森林以及次生灌木丛中,偏好大石头和洞穴的环境用于建巢和栖息。它们会在森林地面成对或成群觅食,夜晚则返回岩石集体休憩。繁殖季节通常与雨季同步,期间筑巢于岩石表面、悬崖或者洞穴顶部泥杯状巢穴中。
【鸣叫特征】
白颈岩鹛通常保持安静,在特定情况下会发出低沉的咕咕声和其他柔和的接触叫声。
【繁殖习性】
白颈岩鹛在6月至12月进行繁殖,通常产2枚蛋。孵化由双亲交替进行,约20天为期。幼鸟由双方共同哺育,25至26天后离巢。繁殖成功率较低,受到捕食、同类相残、竞争和不育蛋的影响。
【外型辨识】
白颈岩鹛独特的裸露黄色头部、黑色斑块和特殊栖息地选择使其与其他物种相区分开来,尤其是头部特征与其他岩鹛科成员显著不同。
【保护状况】
白颈岩鹛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8年IUCN归类为易危(VU),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中列在第Ⅰ附录。
【地理分布】
白颈岩鹛分布于几内亚南部至加纳的西非森林带,包括塞拉利昂、利比里亚、象牙海岸等地。在某些地区较为常见,但在利比里亚和加纳则较为稀少。该物种成为生态旅游和雨林保护的象征,且在当地土著文化中被视为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