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o-barred Warbler
English name:Two-barred Warbler
Scientific name:Phylloscopus plumbeitarsus
【简介】
双斑绿柳莺(学名:Phylloscopus plumbeitarsus),是雀形目柳莺科柳莺属的鸟类,由Robert Swinhoe于1861年首次描述。该鸟类体型中等,与暗绿柳莺关系密切。
【外形特征】
双斑绿柳莺的最大体长约为12厘米,体重约9克。上体深绿色,在冬季可能稍显褐色;飞羽有白色或淡黄色边缘。其特征明显的两道白色或淡黄色翼上斑尤为突出,与暗绿柳莺相比,体型较小,上体颜色更深且绿色浓郁,下体更为明亮洁白。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在海拔400到4000米之间的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以及白桦和白杨的树丛中,在迁徙期间能见度极广。主要食物源为小型昆虫,比如膜翅目、双翅目、鞘翅目和同翅目的种类。
【鸣叫特征】
双斑绿柳莺的鸣叫声干燥且平坦,类似于“tissheep”或“chi-ree-wee”。从繁殖季最初期到8月初,人工的鸣叫声包括一系列快速的哨音和叽叽喳喳的声音。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发生于5月至8月初。双斑绿柳莺的主要繁殖区域多在密集树林中,它们筑巢于岩石缝隙或地面,用苔藓等构建回合性的巢穴。一般产卵数为5-6枚,巢材多由苔藓、草茎、树叶与毛发构成。
【外型辨识】
双斑绿柳莺的学名“Phylloscopus plumbeitarsus”指向其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即它的后腿覆盖有黑色,这在动植物学分类中赋予了其独特地位。“Phylloscopus”指涉其所属的柳莺属,“plumbeitarsus”体现了双斑绿柳莺显著的黑色腿环特征。
【保护状况】
双斑绿柳莺被中国列为“三有”保护物种,而在IUCN红色名录中,其保护状况被列为无危(LC)。
【地理分布】
繁殖季里,双斑绿柳莺主要集中在中国东北、俄罗斯及蒙古,越冬期间会在泰国和中南半岛出现。迁徙季节时其分布范围广达中国全境,活动为园林害虫的有效控制作出了巨大贡献。春季它从中国的东北迁移到目的地,到了秋季,一般在9月底到10月初开始南迁,最晚在10月25日尚能在长白山区域观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