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at-billed Hermit
English name:Great-billed Hermit
Scientific name:Phaethornis malaris
【简介】
大嘴隐蜂鸟,学名Phaethornis malaris,属于雨燕目蜂鸟科的隐蜂鸟属亚种。最显著特征是异常长而弯曲的喙。栖息于南美洲亚马逊雨林及巴西东部的低海拔雨林地区。
【外形特征】
**雄鸟**:该种雄鸟有着深色的面部羽毛,被浅色的眉纹和髭纹包围,其尾羽中间有延伸至尾部的白色区域。呈青铜色彩的背部和淡黄色或灰色的腹部是识别其特征的关键。
**雌鸟**:雌鸟的喙稍稍弯曲,较雄鸟短,上体边缘略带淡橙色,背部及腹部色泽较淡。
【鸣叫特征】
成鸟连续发出类似于"slee-up"的双音节升降调鸣声,频率约为每秒1至1.5次。飞行时会发出尖锐的"skweep!"声。
【生活习性】
大嘴隐蜂鸟栖息于未受洪水破坏的低地雨林、山脚地带及热带湿润高林,有时也会在竹林或灌木丛中出现。它们主要依靠Heliconia、Pitcairnia等植物的花蜜以及昆虫类动物为食。
【繁殖习性】
巢穴建在悬垂的叶片下方,以植物纤维及蜘蛛丝构成,内径约22毫米,高度约215毫米。通常每窝产2枚卵。孵化期达14至15天,雏鸟约在20至23天后离巢。
【外型辨识】
相较于长尾隐蜂鸟,成年雄鸟的喉部羽毛颜色较淡或缺失。与西长尾隐蜂鸟相比,其最长的上尾覆羽仅有两条淡橙色的带状纹。亚种间在体态和色彩上也有细微的不同。
【物种区别】
相较于长尾隐蜂鸟,成年雄鸟的喉部羽毛颜色较淡或缺失。与西长尾隐蜂鸟相比,其最长的上尾覆羽仅有两条淡橙色的带状纹。
【保护状况】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大嘴隐蜂鸟列为无危物种,然而,有数据表明subspecies margarettae仅限于巴西东部的部分森林残片内。这种亚物种因栖息地破坏所带来的威胁仍然存在。CITES公约将其列为二级保护对象来加强保护力度。
【地理分布】
大嘴隐蜂鸟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的亚马逊雨林区域,包括哥伦比亚、秘鲁、玻利维亚以及巴西东部的热带雨林到中海拔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