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CUCULIFORMES > Cuculidae > Phaenicophaeus > Green-billed Malkoha
Green-billed Malkoha

Green-billed Malkoha

English name:Green-billed Malkoha

Scientific name:Phaenicophaeus tristis

【简介】
绿嘴地鹃(学名:*Phaenicophaeus tristis*),别名灰毛鸡、大绿嘴地鹃,是鹃形目杜鹃科地鹃属的一种鸟类。分布于印度北部至中国南部,包括苏门答腊岛和康厄安群岛(巴厘岛北部)。繁殖区域横跨南亚东部至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直至东南亚。

【外形特征】
绿嘴地鹃体长约50至60厘米,体重介于100至128克之间。其羽毛主要为暗灰色,带有绿色光泽,翅膀和尾巴颜色偏暗蓝绿色,尾羽尖端有白色斑点。头侧眼周有一裸露区,颜色深褐色或红色,眼睛近赤红色,嘴部颜色为浅绿色,脚为灰绿色。幼鸟比成鸟颜色更绿,面部皮肤较暗,尾巴更短、更窄且尖端更细。

【生活习性】
绿嘴地鹃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下的林缘地带,包括低地森林、山脚森林、灌木丛、耕作区、橡胶种植园以及山地森林和竹林。它们也适应了人类开发领域,如在多种人为改变的环境中找到栖息之所。

【鸣叫特征】
绿嘴地鹃发出类似蛙鸣的“ko, ko, ko, ko”声,有时会以连续的“co-co-co-co”结尾;如遇到惊吓或干扰,则会发出类似猫的咕噜声。

【繁殖习性】
绿嘴地鹃的繁殖期通常为4月至8月,根据地域可能有所不同。其筑巢行为表现为使用树枝搭建的小平台,内铺绿叶,在小树中部高度约1.5米处。它们每年产卵2至4枚,卵色为乳白色,大小约为34 x 26毫米,由两性共同孵化。

【外型辨识】
与栗腹地鹃和黑腹地鹃相比,绿嘴地鹃具有较薄的白色眼周环、深色眼睛,以及整体上更淡的头部和胸部。在多个亚种之间,差异主要体现在尾长和颜色深浅上。

【保护状况】
绿嘴地鹃被列为无危物种(IUCN: LC)。它们在自然状态下的分布区域广泛且种群数量稳定。尽管在一些高海拔地区如尼泊尔的某些区域分布较少,但总体而言,这一物种为了适应多种环境,能够生存于多种人为改造的栖息地中,显示其不具备立即的生存危机。

【地理分布】
绿嘴地鹃分布于印度北部至中国南部,包括苏门答腊岛及康厄安群岛。繁殖范围横跨南亚东部至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直至东南亚。

【物种区别】
该物种包含多个亚种,包括:
- 苏门答腊亚种(*P. t. elongatus*)
- 海南亚种(*P. t. hainanus*)
- 爪哇亚种(*P. t. kangeangensis*)
- 印尼亚种(*P. t. longicaudatus*)
- 云南亚种(*P. t. saliens*)
- 指名亚种(*P. t. trist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