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CUCULIFORMES > Cuculidae > Phaenicophaeus > Red-faced Malkoha
Red-faced Malkoha

Red-faced Malkoha

English name:Red-faced Malkoha

Scientific name:Phaenicophaeus pyrrhocephalus

【简介】
红脸地鹃(学名:Phaenicophaeus pyrrhocephalus),是鹃形目杜鹃科地鹃属的一种鸟类,特有分布于斯里兰卡。

【外形特征】
成年个体体长40至47厘米。背部呈黑绿色,带有蓝绿光泽,头顶及颈部有细白条纹。尾巴黑色,尖端宽大白色。下颚到下脸为白色,喉部和胸部为黑色,腹部则为白色。脸部显著有红褐色裸皮,雄鸟的虹膜为棕色,雌鸟为白色。喙粗壮并略弯,呈淡黄绿色,脚灰色。成年雄鸟通常比雌鸟更大,喙较长但尾部较短。幼鸟则尾部较短,色泽淡雅,红脸斑块主要集中在眼周,胸部则有白条纹。

【生活习性】
红脸地鹃栖息于斯里兰卡湿区的密集森林及干区的河岸森林中,海拔从低地至1700米,但多见于920米以上的地区。其食物包括昆虫如毛虫、螳螂、蚱蜢、飞蛾和蝉,还有少量脊椎动物,如蜥蜴,尤其是隆背蜥蜴(Lyriocephalus scutatus)。在雨季中,它们常在混合物种的觅食群体中活动,通常由橙嘴鹪鹩引导。

【鸣叫特征】
红脸地鹃通常很静默,即使在混合物种群中也保持无声。它们的主要叫声为低沉的 "grrr-GRRRRR-GRRRRR-(gt't't')",有时会发出短暂的哨声,飞行时则为 "kok" 或 "kaa" 的叫声,着陆时则会发出低沉的 "kra" 声。

【繁殖习性】
红脸地鹃的繁殖季节为1月至5月。它们的巢建在密集的植被中,是一个深度较适宜的杯状结构,用树枝搭建,内衬新鲜树叶、草和根,巢位距地面1至10米之间。每次繁殖产出2至3枚乳白色卵,每枚尺寸为34至39.4毫米 × 25.1至39.3毫米,由双亲共同孵化并育成幼鸟。

【外型辨识】
红脸地鹃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今鸟亚纲、今颚总目、鹃形目、杜鹃科。

【保护状况】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分类,红脸地鹃被列为易危(VU)物种。据估计现有成熟的个体数量在2500至9999之间,其总体活动范围约为36,600平方公里。种群数量被认为正在下降,主要因栖息地破坏和人类活动的压力导致。

【地理分布】
红脸地鹃仅分布在斯里兰卡,主要栖息地包括辛哈拉加国家遗产荒野保护区、加尔奥亚国家公园、塞纳奈克萨姆德拉保护区、乌达瓦拉维国家公园和峰顶荒野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