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fous-fronted Thornbird
English name:Rufous-fronted Thornbird
Scientific name:Phacellodomus rufifrons
【简介】
棕额棘雀 (Rufous-fronted Thornbird, Phacellodomus rufifrons) 属于雀形目灶鸟科棘雀属。
【外形特征】
棕额棘雀最突出的特征是其明亮的棕红色前额,与橄榄褐色背部形成鲜明对比。此外,它还具有暗灰色的眼圈以及较为暗淡的棕色上身。眼纹略深,喉部为苍白,其余下身呈污白至棕白色的渐变色调。幼鸟的上体有斑驳的花纹,没有成鸟的鲜明前额颜色。喙部略加粗壮,略向下弯曲,下颌基部具有黄色部分。
【鸣叫特征】
棕额棘雀的鸣叫声节奏明快,由一系列清脆的'chit'或'chee'音符组成,通常以二重曲形式出现。起初音调加速、重复多次,随后逐渐趋缓并降低音调。除此外,叫声中偶尔会出现尖锐的'chip'或'chek'声,以及带有金属质感的'tsi'声。
【生活习性】
棕额棘雀主要栖息在干燥的低地灌木丛、热带落叶林、次生林、画廊林地、大草原及开阔的灌木丛地带。它喜爱稠密灌丛中或散落四周的树木所构成的环境,常年定居在其领地内。主要以虫类(如甲虫、蝗虫、半翅目昆虫和蜘蛛)为食,偶尔也会在树冠较低部分活动。棕额棘雀主要在地面觅食。
【繁殖习性】
棕额棘雀在南半球的春季和夏季进行繁殖,通常的繁殖期在9月至次年4月之间。它们可能是实行一夫一妻制,配对关系持续全年。成对下的前一组幼鸟多达五个(有时多达八个),可能会留在父母身边,帮助后一巢穴的建造、维护及防御。这种鸟类的巢由带刺的树枝构成,内有独立的室。
【外型辨识】
该种鸟类能够容忍一定范围的人为活动带来的环境干扰,常见于受保护的区域。棕额棘雀也为专业人士和普通读者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切入点,展示出了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重要性。
【保护状况】
根据IUCN标准,该物种被评为“无危”(LC),这意味其物种遭受灭绝的风险相对较低。
【地理分布】
棕额棘雀广泛分布于南美洲,其中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其栖息地海拔可以达到2000米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