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COLUMBIFORMES > Columbidae > Petrophassa > White-quilled Rock Pigeon
White-quilled Rock Pigeon

White-quilled Rock Pigeon

English name:White-quilled Rock Pigeon

Scientific name:Petrophassa albipennis

【简介】

白翅岩鸠,学名为Petrophassa albipennis,在澳大利亚中北部地区广泛分布。体型相对较大,体色为暗褐色,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其翼上的白色斑块和独特的面部淡色条纹。

【外形特征】

白翅岩鸠身体长度为28至30厘米,体重在103至156克之间。体态丰满,尾部圆长,翅膀较短而宽,静止时常垂落至身体下方。头部包括额部、冠以及颈背为斑驳的灰棕色,眼周呈现黑色光泽,上方眉头及下方眼眉为白色细线延伸至耳羽。喉咙呈黑色并点缀着细小白点,上身其他部分主要为棕灰色。背部、尾部及上翼覆羽深棕,并且边缘为淡色形成鳞状外观。此外,其一级飞羽上有明显的白色斑块,尤其在飞行中更为显著。喙为黑色,腿则带有紫黑色的光泽。幼鸟与成鸟相似,唯上方翼羽边缘为红褐色。亚种boothi的翼斑较小或完全缺失,下体的颜色更为深暗。

【生活习性】

白翅岩鸠通常栖息于岩石砂岩和石灰岩高原及其相关的沟壑和悬崖。它们偏好裸露的岩石地带,周围是干燥的开阔林地和草甸。它们通常栖息于靠近水源的地点。飞行状况下,翅膀拍打的声音较大,并频繁地拍打和滑翔。它们主要在地面觅食,喜欢食用豆科、莎草科、禾本科和蒺藜科植物的种子。

【鸣叫特征】

尽管记录不多,白翅岩鸠的广告叫声略带音乐感,类似“coo-coo roo roo coo roo”,亦有时简化为更少的音节。此外,也曾记录到与人类笑声相近的叫声。

【繁殖习性】

白翅岩鸠的繁殖在全年皆可发生,尽管二月至四月及九月至十二月相对较少。鸟巢通常筑在岩石之间,有的仅仅用树枝简单筑成,有的则更加坚固并铺垫了些许枯草。另外,它们有时也会选择地面上的凹洞筑巢。每窝产两枚乳白色的蛋,孵化期大约为17到19天。雏鸟出生时体重约为4.5克,全身覆盖着沙色的绒毛,头部颜色最深。12天大的雏鸟即使巢穴遭遇干扰,也能奔跑和藏匿。它们大约在15天后永久离巢。

【外型辨识】

与栗翅岩鸠相比,白翅岩鸠通过翼上的白色斑块和面部特征可以进行区分。另外,亚种boothi的翼斑较小或不存在,并且下体颜色也比上体更深。

【物种区别】

与栗翅岩鸠相比,白翅岩鸠通过翼上的白色斑块和面部特征可以进行区分。另外,亚种boothi的翼斑较小或不存在,并且下体颜色也比上体更深。

【保护状况】

根据IUCN的鸟类红色名录,在2010年的评估中,白翅岩鸠被列为“无危”(LC)。然而,在北领地,它被列为“近危”(NT),野猫数量的增加可能是其面临的最大威胁。

【地理分布】

白翅岩鸠广泛分布于澳大利亚中北部,特别是在金伯利地区和北领地的维多利亚河以东,但不包括Top End地区。历史上记录的亚种有两个,即albipennis和boothi,尽管后者翼上的白色斑块较小或完全消失,下体颜色也比上体更深。

白翅岩鸠因其独特的体色和地理分布,成为澳大利亚特有的稀有鸟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