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ed Honey Buzzard
English name:Barred Honey Buzzard
Scientific name:Pernis celebensis
【简介】
南洋蜂鹰(学名:Pernis celebensis)归属于鹰科蜂鹰属,是一种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及其周边岛屿的中型猛禽。它们栖息在热带低地至山地森林的环境中,活动范围包括森林内、森林边缘以及部分清理过的区域。
【外形特征】
南洋蜂鹰体长为50至58厘米,其中雌鸟较雄鸟略大。雄鸟的脸部蓝灰色,而雌鸟则为粉棕色,头侧长有短而致密的鳞片状羽毛。头部后侧有一个黑色羽冠,哺乳动物状的蓝灰色至粉棕色头部和短而硬的鳞片状羽毛是其显著特征。它们的喉部浅灰色,前胸部呈棕色带有黑色条纹,腹部则有褐色和黑色横纹。虹膜为金黄色,喙呈黑色,脚趾和脚为黄色,脚爪为黑色。
【生活习性】
南洋蜂鹰大量依赖森林环境,在其中捕食蜜蜂和其他膜翅目昆虫,以及它们的幼虫和蜂巢,偶尔也会捕食小型鸟类。飞行时,它们多以几下拍动迅速离开,然后滑翔进入另一栖息地。
【鸣叫特征】
雄鸟求偶时常伴着雌鸟在空中滑翔并快速下降,然后盘旋展示求偶飞行行为,这种行为可包括重复快速地扭转尾部翅膀数次。但原文未详细描述其具体鸣叫声或声音特征。
【繁殖习性】
关于南洋蜂鹰的繁殖习性知之甚少。根据观察,它们在5月初开始产卵,9月末期间雌性准备产卵。繁殖巢的位置通常在林中的高大乔木上,多分别用枯枝落叶或高大猛禽遗留的旧巢筑成,每窝产卵量为2枚淡灰黄色的卵,卵上带有均匀分布的红褐色斑块。孵化期持续约30到35天,幼鸟在40至45天里被父母看护成长。
【外型辨识】
雄鸟的脸部蓝灰色,雌鸟则为粉棕色,头部后侧有一个黑色羽冠。它们喉部浅灰色、前胸部呈棕色带有黑色条纹、腹部有褐色和黑色横纹的描述是其外型特征的一部分。
【物种区别】
原文中没有对南洋蜂鹰与其它类似物种的具体区别的详细描述。
【保护状况】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该物种被列为低危(LC)。但由于森林砍伐导致营巢场所受到破坏,加上迁徙季节中的过量猎捕行为,影响了南洋蜂鹰的种群规模。南洋蜂鹰同时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Ⅰ为濒危物种。
【地理分布】
南洋蜂鹰主要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及其周边卫星岛屿,栖息于海拔0至2000米的高度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