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BUCEROTIFORMES > Bucerotidae > Penelopides > Visayan Hornbill
Visayan Hornbill

Visayan Hornbill

English name:Visayan Hornbill

Scientific name:Penelopides panini

【简介】
棕尾犀鸟(学名:Penelopides panini,英文名:Visayan Hornbill),是犀鸟目犀鸟科菲律宾犀鸟属的鸟类。这种中大型鸟类主要分布于菲律宾米沙鄢群岛的潘纳岛和内格罗斯岛以及其他几个较小岛屿,包括宿务岛、吉马拉斯岛和马斯巴特岛。

【外形特征】
雄鸟的下体呈现淡黄色至红棕色,头部及耳羽和脸颊为黑色,上体及翅膀则呈黑色带有微蓝绿色光泽,尾部上方覆羽红棕色,尾部下方为白色或浅红棕色并带有黑色尖端。喙部和小盔部分为黑色,并带有红色和黄色的棱脊。雌鸟体型较小,全身为黑色,除尾羽、眼周和喉部皮肤呈淡蓝色。

【生活习性】
棕尾犀鸟栖息于低地和山脚的原始常绿森林,也偶尔在次生林中或孤立的果实树木附近被发现。它们主要以果实为食,也捕食甲虫、飞蚁及蚯蚓等小型昆虫。其觅食活动主要在树冠下层和森林边缘进行。

【鸣叫特征】
棕尾犀鸟的声音独特,会重复发出类似挤压玩具的“ta-ric”或“ta-ric-tic”声,有时延长为“ta-ric-tik-tik-tik”。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在3月至4月期间,棕尾犀鸟通常成对繁殖,有时也会形成最多8只的小群体进行协同育雏。它们在自然洞穴或岩石洞穴中筑巢,雌鸟在繁殖期换羽失去飞行能力,直至最年长的幼鸟离巢。巢口通常以木屑和食物残渣被密封。每次产卵2至3枚,孵化期30至35天。

【保护状况】
棕尾犀鸟现已被IUCN列为濒危物种(EN),CITES将它们列入II级附录,标明该物种正面临严重的生存威胁。棕尾犀鸟的生存之地因森林砍伐和持续的猎杀压力而急剧减少,导致其种群数量持续下降。在其历史分布地,如蒂考岛上,恶意活动几乎导致该区内的棕尾犀鸟族群灭绝。

【地理分布】
棕尾犀鸟仅发现于菲律宾西部米沙鄢群岛。内格罗斯岛和潘纳岛的棕尾犀鸟分别稀少和相对较为常见,现存数量估计约为750至1500对繁殖对。由于持续的森林砍伐和猎杀活动,这群古老而珍贵的鸟类甚至在某些栖息地已几乎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