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t-throated Babbler
English name:Spot-throated Babbler
Scientific name:Pellorneum albiventre
【简介】
白腹幽鹛,属雀形目幽鹛科幽鹛属。体长约14至15厘米,体重约21至22克。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缅甸、印度支那以及中国西南地区的西藏、云南。
【外形特征】
整个身体呈橄榄褐色,头部两侧略显灰色,下巴及腹部轻微带有皮黄色,腹部中央则呈现白色。其头冠至尾部覆盖着橄榄棕色,上胁和背部带有不明显的暗斑点,上翼和尾部颜色一致。眼部附近浅,脸部色泽比上身要淡。成鸟的颜色在脸颊、颈侧和背部表现出明显的棕色,幼鸟的色调更为暖和,翅膀上的羽毛边缘多为红褐色。成鸟的喉部有暗色斑点,下体颜色较为统一。
【鸣叫特征】
白腹幽鹛鸣叫声复杂,具有类似黑鸫的快速节奏和清晰哨声,还包括锐利的硬朗音符和鼻音。其叫声中包含了短促且尖锐的“chrrr”,以及短暂的“tip”或“tchip”音。
【生活习性】
这种鸟类普遍栖息于各种环境,如次生植被、竹林、草地、森林边缘的密草丛中。高度从平原延伸至1830至280米不等,具体取决于地区。该鸟种通常成对活动,几乎总是呆在地面附近,并以昆虫为食。
【繁殖习性】
每年的繁殖期通常是在4月到7月。它们的巢由干草和竹叶构成,放在草丛、灌木或草地之上,树干、树根处也很常见。它们的巢位于距地面0.3至1.2米左右的地方。每窝孵化的蛋数量通常在2至5枚之间,常见的是3至4枚卵。这些蛋壳颜色通常为浅奶油色至淡粉色并有深红棕色的斑点。
【外型辨识】
白腹幽鹛与具有类似外表的斑胸幽鹛相比,白腹幽鹛的喉部有暗色斑点,而斑胸幽鹛却无条纹。这种区别是区分这两种类似鸟类简便的方法。
【物种区别】
指名亚种 (Pellorneum albiventre albiventre):分布在不丹、印度的阿萨姆邦及缅甸西部。
滇西亚种 (Pellorneum albiventre cinnamomeum):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南西部、泰国西北部和印度的阿萨姆邦。
缅甸亚种 (Pellorneum albiventre ignotum):分布在缅甸北部和阿萨姆邦东北部的米什米山。
越南亚种 (Pellorneum albiventre pusillum):分布于越南和老挝的北部。
【保护状况】
这项物种目前被IUCN列为“无危”。在中国,该鸟种较为少见,但偶尔在广西自然保护区有记录。在泰国,这种鸟在Doi Inthanon国家公园较为常见,但在Doi Suthep-Pui国家公园则较为稀少。
【地理分布】
白腹幽鹛分布较广,包括喜马拉雅山脉的东部、中南半岛各国与中国西南地区。这种鸟在海拔变化较大的环境中均能找到,能在上至3000米的山地森林、灌丛以及下至平原地带的区域生存。白腹幽鹛已被视为留鸟,但可能在秋冬季形成较小的鸟群。这种鸟类在那类不会轻易疏漏的低音“咯咯”声,及清晰的哨音加上一些颤动的鸣叫,加上其他特有的“pri-tee-sweet”叫声让它容易被听见。它们的食物种类多样,主要是昆虫和幼虫。在繁殖季节,白腹幽鹛将巢安置于竹丛和灌木丛中。这种鸟的保护级别为无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