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bal Bird Index - IOC15.1
Home > PASSERIFORMES > Pachycephalidae > Pachycephala > Red-lored Whistler
Red-lored Whistler

Red-lored Whistler

English name:Red-lored Whistler

Scientific name:Pachycephala rufogularis

【地理分布】
红眼先啸鹟(英文名:Red-lored Whistler,学名:Pachycephala rufogularis),属于雀形目啸鹟科啸鹟属,是澳大利亚南部特定地区的特有物种。这种鸟类主要栖息在Mallee林地区域,其中包括南澳大利亚东部、维多利亚西北部以及新南威尔士州西南部和中部地区。

【外形特征】
红眼先啸鹟具有独特的橙色面部和喉部,灰褐色的背部、翅膀和尾部,以及红棕色的下体。雄鸟背部和翅膀呈暗棕灰色,翼羽边缘略带浅棕灰色,上胸部到胁部为棕灰色,下胸部至尾下覆羽为浅红橙色。雌鸟和雄鸟的外貌相似,但颜色稍淡,面部和下体的红橙色较少。幼鸟则呈现棕褐色,附有红棕色眉纹,飞羽、翼覆羽和尾羽染有红棕色,下体有条纹。初次换羽的幼鸟颜色较成鸟暗淡,面部和下体缺少红橙色。

【鸣叫特征】
红眼先啸鹟常鸣叫出响亮、清脆的哨声,随后伴随类似闭唇吸气的声音,声调像“see-saw”,有时伴随上扬尾音。此外,该鸟还会发出拉长的单音哨声和尖锐的“chut chut”声。

【生活习性】
红眼先啸鹟栖息于低矮的Mallee林地,植被厚度适宜。偏好有开阔树冠和中等密度、斑驳下层植被的环境,尤其是带有Melaleuca uncinata灌木丛和Triodia草丛。该鸟类是筑巢繁殖动物,巢通常由粗树皮和Mallee树叶制成,筑巢位置在低矮灌木中,每次产卵2-3枚。

【繁殖习性】
红眼先啸鹟是筑巢繁殖动物,巢通常由粗树皮和Mallee树叶制成,筑巢位置在低矮灌木中,每次产卵2-3枚。

【保护状况】
红眼先啸鹟的全球活动范围约为102,000平方千米,因其分布范围高度限制,加之栖息环境改变而受到保护重视。目前,红眼先啸鹟已被IUCN评为易危。在不同地区,红眼先啸鹟的保护级别有所不同,新南威尔士州将其列为“极危”,维多利亚州视为受威胁物种,而南澳大利亚州将其列为“易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