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ive Whistler
English name:Olive Whistler
Scientific name:Pachycephala olivacea
【简介】
绿啸鹟,学名为Pachycephala olivacea,隶属于雀形目、啸鹟科、啸鹟属。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和塔斯马尼亚州的湿润森林中。
【外形特征】
绿啸鹟的成鸟长18-20厘米,重35-41克。雄鸟头部和颈部深灰色,前额、眼罩、耳羽基部和颊部带有白色斑点。上体为深橄榄褐色,臀部和尾上覆羽较浅。下体呈深灰色和橄榄棕色,腹部逐渐变为较浅的黄褐色,并在下腹和肛周为淡黄褐色至米白色。雌鸟颜色较为偏褐色,难以与雄鸟区分。幼鸟和亚成鸟主要为赤褐色,到成年后头部变为深灰色,胸部偏褐色,喙色较浅。
【生活习性】
绿啸鹟偏好多种森林环境,包括冷温带雨林和湿润桉树森林。它们常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区域,从海岸线到约1800米的山地都有分布。它们通常定居,仅在少数情况下出现局部迁移。觅食主要集中在地面和低矮的植被层次,偶也会攀升至中层林冠。其饮食以昆虫为主,但偶尔也会摄取植物性食物。
【鸣叫特征】
绿啸鹟的鸣声响亮且长度超过135米,其鸣叫鲜明,不同地理分布的亚种鸣叫声类型各异。如塔斯马尼亚州的绿啸鹟鸣叫可转写为“tu-ww-e-chou”、“wee-o pretty”,常以尖锐结尾;新南威尔士州的鸣叫则倾向于由三音节组成,夹杂两个滑音,像是“we-et-chaw-et-tee”。
【繁殖习性】
绿啸鹟的繁殖季节从9月持续至翌年1月,每季生产2到3枚巢卵。幼鸟由双亲共同孵育并进行喂养,通常繁殖一次,但在巢失后最多可重复产卵四次。绿啸鹟的巢结构较为简单,由枝条、树皮、棕榈叶及草组成,悬挂在植被密集区。
【外型辨识】
相较而言,绿啸鹟体型比金啸鹟更大,并且下体没有明显的黄色。此外,绿啸鹟的喉部斑纹更加显著,而金啸鹟则没有明显的喉斑。不同亚种间,如macphersoniana、bathychroa和apatetes在色彩及性别差异上也有所不同。
【保护状况】
绿啸鹟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无危物种(LC),然而在新南威尔士州的种群因栖息地破碎化和外来猫、狐狸的侵扰,面临威胁,被当地评定为易危物种(Vulnerable)。
【地理分布】
绿啸鹟主要分布于昆士兰州南部、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东南南澳大利亚,以及塔斯马尼亚州、金岛和弗林德斯岛,等澳大利亚东南部地区。它们可以迅速重返环境恢复后的地区,但通常需要十多年时间才能稳定定居。种加词olivacea意味着“橄榄绿色”的意思。绿啸鹟被归类在亚热带或热带的(低地)干燥疏灌丛、湿润低地林、地中海型疏灌丛、温带稀疏灌丛、温带森林和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山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