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ntriloquial Oriole
English name:Ventriloquial Oriole
Scientific name:Oriolus consobrinus
【简介】
巴拉望黑喉黄鹂,学名Oriolus consobrinus,属于雀形目黄鹂科黄鹂属。该鸟广泛分布于马来西亚沙巴、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和菲律宾巴拉望岛。
【外形特征】
**雄鸟**:从头部到背部是亮黑色,其余部分呈金黄色;上翼深色,初级飞羽边缘微白,次级飞羽淡黄色;尾部和中部尾羽除外均为黑色,其余尾羽有黄色端斑;胸部为黑色,腹部乳白色并有深黑色条纹,下尾覆羽为金色;眼睛赤红;喙呈口红粉色或橙红色;腿呈蓝灰色。
**雌鸟**:头顶深灰至黑色,轻微条纹灰色;背部橄榄绿,臀部更黄;上尾橄榄绿;下体白色或奶油色,喉咙和胸部暗灰,腹部重条纹深棕色,侧腹更黑,下尾覆羽黄色。幼鸟类似雌鸟,但喉咙白色,轻微条纹,大上翼覆羽有锈色边缘,眼珠为粉红色。
【生活习性】
巴拉望黑喉黄鹂主要栖息于热带湿润低地森林和高次生林,如混合龙脑香林,被观测到在林缘、次生林和开阔地带的高树活动。该物种通常于林下层和冠层层觅食,主要以果实(如山竹树和无花果果实)和昆虫(包括蝇蛆、蛾和蝴蝶的成虫和幼虫)为主要食物。它们可能单独或成对出现,有时也会与其他鸟种组成混群。
【鸣叫特征】
巴拉望黑喉黄鹂的鸣叫声丰富而悠扬,通常音调上升,结束于“tu-u-liu”的近似音;也有四音符音型“peu-peu-peu-poh”,前三音平稳,最后一音为鼻音式的下降音调;亦发出“eeeeye-yopp”或“kou-wit”的鸣叫,伴有尾部节奏性摆动,叫声下降而为“pheeu”。
【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在婆罗洲是2月至8月/9月;在菲律宾,雄性动物的繁殖腺体在4月至5月就会增大。这些鸟通常会在距离地面约6米高的火焰树叉枝间建巢,用细软的枝条、纸状树皮条、植物纤维等构成巢体,并用苔藓碎片和蜘蛛网等装饰,内衬有更加精细的材料。每窝产卵数量为2枚,卵色从淡粉色到近白,带有黄色、栗色或深紫色斑点,尺寸约为25×18毫米,由双亲共同孵化。
【外型辨识】
与黑喉黄鹂的显著区别在于,巴拉望黑喉黄鹂的雌鸟拥有更多的“雄鸟化”外貌特征,如更深和重厚的下体条纹,和头部灰褐色与背部更强烈的色彩对比。
【物种区别】
过去,巴拉望黑喉黄鹂被认为与黑喉黄鹂是同一物种,但根据最新的形态学、音声学、生物特征和系统基因组学研究,证实其为独立物种,并下辖两个亚种(Rheindt等人 2022年)。
【保护状况】
IUCN红色名录:无危(LC)。尽管分布相对有限,但巴拉望黑喉黄鹂在婆罗洲和巴拉望的低地森林区块相对常见。该物种通常栖息于低地森林和山地森林,也会在森林边缘活动。它们具备一定的生境容忍度,能在一些退化生境中活动,但尚未发现其能长期存在于油棕榈种植园中。
【地理分布】
巴拉望黑喉黄鹂栖息于北婆罗洲、东婆罗洲和菲律宾巴拉望群岛,该物种的地理局限性与类似的潜喉金丝雀(曾经被认作同一物种)的分布有一定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