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ite-sided Hillstar
English name:White-sided Hillstar
Scientific name:Oreotrochilus leucopleurus
【简介】
白胁山蜂鸟(Oreotrochilus leucopleurus),属于雨燕目蜂鸟科,是山蜂鸟属的一种鸟类。该物种广泛分布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
【外形特征】
白胁山蜂鸟体长约13-15厘米,体重约7.9-8.4克。其喙稍弯且呈黑色,雄鸟和雌鸟在外形上有所区别。雄鸟上部呈暗褐色,拥有闪亮绿色的喉盾,有明显的白色胸腹区分,腹部有一条宽阔的蓝黑色中线延伸至肛周;尾羽较为圆润,外侧尾羽具有基部白色的羽毛。雌鸟则上下部呈灰褐色,喉部淡色并散布细小暗斑点,尾部为绿黑相间,外侧三至四对羽毛基部有大量白色。幼鸟整体色暗,雄鸟具备暗蓝绿色的喉盾。
【生活习性】
白胁山蜂鸟主要依赖花蜜为食,取食于诸如Barnadesia、Berberis和Chuquiragua灌木、大型Puya种类及其他草本植物的花蜜。该物种栖息于海拔1200-4000米的普纳草原,以及伴生的矮灌木、柱状仙人掌和Puya植被中。
【鸣叫特征】
白胁山蜂鸟发出重复的短促‘tsit’声,亦在追逐或展示时产生快速的啾啾声。这些鸣叫声与安第斯山蜂鸟的叫声很相似。
【繁殖习性】
繁殖期通常发生于11月至12月,雏鸟会将大型杯状巢筑于垂直岩壁的隐蔽处,一次筑巢产两枚蛋。有关繁殖生态的具体细节信息尚不完全明确。
【外型辨识】
根据IUCN红色名录,白胁山蜂鸟的保护等级为无危(LC)。
【物种区别】
此前,白胁山蜂鸟曾被认为可能是安第斯山蜂鸟的一个亚种,但后来被独立识别为一个单独物种。雄鸟具有宽蓝黑色中腹纹、圆尾和其他区别特征,与安第斯山蜂鸟有显著区别;而雌鸟和幼鸟与后者难以区分,但仅可凭借狭窄外侧尾羽和均匀宽度深绿色横带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