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 Berrypecker
English name:Tit Berrypecker
Scientific name:Oreocharis arfaki
【简介】
拟雀啄果鸟(学名:*Oreocharis arfaki*),属于冠啄果鸟科的一种雀形类鸟类。这一物种由Christian Erich Hermann von Meyer于1875年首次正式描述,主要分布在新几内亚地区的山区。
【外形特征】
成年雄鸟体长在12至14厘米之间,体重约为16.5至21.7克。其头部、颈侧、喉部和胸上方为黑色;上体橄榄绿色,尾上覆羽蓝灰色。飞羽为黑色边缘配以绿色,三级飞羽有突出的淡黄色尖端斑点。尾部向尖端逐渐变深,下体黄色,腹部中间橙色。雌鸟整体颜色较为模糊,但同样具有三级飞羽黄色斑点。虹膜棕色,喙黑色,腿灰色至棕色。
【生活习性】
拟雀啄果鸟多栖息于陕西省的山上森林,尤其偏好苔藓覆盖的环境。主要活动范围为2200至2800米之间,有时会降至850米甚至高至3650米。它们成对或组成小群体活动,经常在结果树木、灌木丛以及Schefflera、Pipturus树和Nothocnide藤蔓中出没。主要食物为小型果实。
【鸣叫特征】
其叫声尖锐且略带嘶哑,频繁发出类似‘tzee-tzee’刺耳的声音,夹杂着长且柔和的啸声,有时被描述为‘sss’或‘z-z-z’的声音,与雪松太平鸟的鸣叫声相似。
【繁殖习性】
繁殖的具体细节尚需进一步研究。根据观察,雄鸟在10月和2月睾丸增大;东部区域在8月至10月睾丸增大,雄鸟10月出现繁殖状态,雌鸟7月带着刚离巢的幼鸟。巢是杯状的,由苔藓构成;孵化时由雌雄共同承担。该鸟种倾向于每个巢繁殖2只幼鸟,并主要由一对喂养照顾。
【外型辨识】
雄鸟拥有独特的下体黄色和明显的黑色头部标记,在野外很容易被识别。雌鸟的辨识需要多加留意,腹部鳞状斑纹和翼背的黄色斑点是主要标识点。
【保护状况】
拟雀啄果鸟被IUCN评估为无危(LC)。其在当地的分布范围广泛,被认为普遍存在。目前未发现这一物种会面临任何直接威胁,但在个别情况中,栖息地减少和退化可能会对某些小群体产生影响。
【地理分布】
该物种遍布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新几内亚地区的山脉,包括Vogelkop(包含Tamrau山脉、Arfak山脉)、Wandammen山脉、Foja山脉、Bewani山脉、Torricelli山脉、中央山脉以及Huon半岛的山脉地区。